学而第一 第-15讲:贫而无谄
大家好!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章经是「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呢?像这样的人,他的品德如何。
「贫而无谄」,「贫」指的贫穷的人,贫穷的人常常有「谄」,为什么呢?贫穷有不足,有需要求人家的时候,这就免不了有一种谄媚的行为。
「富」是说,指的财富讲的,有财富的人,往往他会骄傲。子贡在这里问:贫穷的人,他没有谄媚的行为,富人,他家里财富很多,他也没有「骄」,「骄」是骄傲,对人他没有骄傲。问问像这样的人,品德是怎么样。
「子曰:可也」,可也这两个字,算得上是很好了,但是还不够十分好。
按照孔安国的注解,「可也」这两个字,他说:「可也」,未足多,未足多就是还有不足的意思。所以孔子讲,只是答复「可也」。
「可也」下面孔子就说了:「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这两句话,就是补充「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前面讲「可也」,但是如果再进一步的来讲的话:还是不如,「贫而乐」,贫人他家里没有什么钱财,虽是贫但是他很快乐。富呢?就一般的人来讲,「富而无骄」也就是很好了,可是「未若」,还「不如富而好礼」,财富很多的人,不但是没有骄傲,而且更能够「好礼」,「好礼」比「无骄」更好。
往往财富很多的人,他心里没有快乐。所以一个「学道」的人,他从道里面,发现很多值得乐的事情。所以比「贫而无谄」更进一步,更好。像孔子的大弟子颜回,颜回他算是贫了,「他一箪食、一瓢饮」,生活那么简单,居在什么呢?没有什么好房子居住,住在一个陋巷里面,像这样的生活,这种贫穷的生活,一般人就感觉得很苦恼了,但是颜子呢?就是「颜回,不改其乐」,「不改其乐」,就是不会因为贫穷,而改掉他的快乐。
孔子的教育是循循善诱,使得学的人一步一步的往前进步,所以在子贡讲,「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已经算得很好了,孔子再进一步的教求学人,往前再进步。所以后面讲「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孔子这么一解释,说了以后,子贡就说了,「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就是我们现在看的诗经,诗经前面是国风,国风这是讲卫风,卫灵公那个卫国,卫国的民风。在那里有一篇诗,叫做「奥」(玉)那一篇里面引用出来。
这两句诗的意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就是好像,这四个字意思有点不同,根据尔雅里面讲,尔雅是古时候一本字典。尔雅里面解释:
「切」是用骨头,兽类都有骨头,用那个骨来作成一个器具,作的时候就要「切」。
「磋」呢?象牙把它雕成一种器具的话,加以把它「磋」得很好。
「琢」呢?对于玉石来讲,玉来讲的,玉是石头中最好的一种石,就称为玉,要把这个玉做成一种玉器的话,慢慢的把它「琢」,琢得很美。
「磨」是对于石头来讲的,制成石头的一种用具的话,加以「磨」。
这些「切磋琢磨」,就是对于这些兽类的骨头、象牙,玉、石头,在做成器具以后,然后再慢慢的使它光滑。
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姓端木,名赐,贡是他的字。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始」就是开始,可以跟你来言诗了,「言诗」就是谈论这个诗了,可以跟你研究诗了。
孔子这两句话,引到学生更进一层提升学习的境界。子贡又正好以这样的领悟能力,可以研究诗。学诗特别要注重的,就是要有悟性,悟性是什么呢?就是能够从以往的事情,知道未来的事情。
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