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农门的艺人
——追忆陈孝武同志的感性人生
张绍华
寨邻三哥陈孝武搬迁到石阡县本庄镇生活约有四十个年头了。如果他还健在,年龄就在近六十岁左右,只可惜,那音容与笑貌,现实地转化成了回忆。
他走出村寨时,人们只知道他是外出养蜂,以为他在外一段时间后,还会以寨为家。当时他有四十多桶中蜂,需要流动养殖。印象里他一直喜好看书,与寨上的人一起时,都爱听他讲“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加之他人缘关系好,接触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他的见解和做人与寨邻中的人有所不同。
古话说,为人不学艺,要挑断箩系。思南县文家店镇的自然村寨冉家棚,是一脚可以跨三县的地带,属于典型的边远村寨,杂居着“陈李张罗匡石向”七个姓氏,其中李姓与陈姓是大姓。为求生存,寨上的人们纷纷学艺,有祖传的,也有拜师学艺的。木匠、石匠、瓦匠、漆匠是四十年前寨上传下的求生技艺,远近县域较为有名,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生存,农闲或寒冬,提着礼物上门请匠人的多得不计其数,艺人们只能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安排时间。此外,还有当时被禁锢的“傩戏”,悄悄地游走于民间,为人消遣取乐。至于漆匠,可以说在四十年前的左右日子中,全县学校的黑板,都是他一人经营。
近四十年来的日子中,寨上又有人学了唢喇,红白喜事时,为渲染气氛,他们就派上了用场。
寨上沿袭下来的手艺装进了时代的需求,在充实自身经济,服务地方精神文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陈氏家族多以木匠和傩戏为主,李氏家族以石匠和木匠为生。这个看点至今没有变化。
陈孝武是陈氏家族中的老三,从小好学,善结缘。除了父传的傩戏和木匠手艺在师哥师弟中技高一筹外,他还通过自学,掌握了养蜂技术,四十年前,他自购了中蜂四十多桶,流动于思南、石阡和遵义等县养蜂,找到了足够的资金。此外,闲时他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成了他交际和创收的一个好职业。
在外的日子中,他寻思了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农村除了传统种植,一年的收入只够糊口,倒不如外出,将手艺做到城镇,然后覆盖乡村,扩大手艺施展地域,念头的成熟,经过与他的家属商议,很快得到了同意。
搬到石阡县的本庄镇,他租好房屋,开始做转手生意,日子过得十分的幸福。“三嫂”天生一张笑脸,加之见到熟人爱打招呼,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到不进屋或者远处见到后,不打个招呼对不起人的想法。寨上平辈以上的人习惯地称呼她“三嫂”。一到场天,老家的人、三哥下乡认识的朋友,街邻亲友让租住的房屋闪让不开。
一年的城镇生活后,三哥在镇上获得了建房屋基 ,修起了砖混结构的三层房屋。房屋建成后,又顺利地添加了一个男丁,长得胖墩结实。
由于自然环境的因素,他不再养中蜂了。三嫂开了一家服装店,三哥受邀下乡看风水、承包木房修建、写碑文、写楹联,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接下来,陈三哥的五弟结婚了,为改变五弟的生存,他动员和帮助了他的五弟,做起了生意,不出一年也在这条街上修建起砖混结构的房屋。
致富不用愁,靠到火车头。陈三哥的小弟初中毕业后,成了家,在家种植烤烟,也算是能手,可是,陈三哥为了让他的小弟走出农村,耐心地做了小弟及其弟媳的思想工作。到这条街上谋事创业,先是租赁房屋居住。不久,由于其小弟天生的聪明,看到了农村的农机具铁货生意好,索性做起了铁货生意。一年下来,攒足了建房费用,修好了集镇的房屋,他再一思索,购置农机的成本较高,不如自己加工生产。于是自己在集镇附近修建了简易加工房屋,干起了铁制农机具的加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陈三哥不因为他是哥的身份,对他的俩位兄弟的家庭说长道短。每逢节假时日,他总是提前给他俩兄弟打好招呼,叫他们全部到他的家中吃饭,吃饭的时候,他总是以一种高兴的心情告诉他们,我目前生意很好,你们也可以交流一下你们的现状,他的俩位兄弟见三哥高兴也谈自己的现状,闲聊间,他先说自己有个想法做什么,其实就是在引导他的俩兄弟家庭走正常生路,让他们的思想与时代需求有所跟随。
成就了他人的幸福,带着一份满意的心情,他丝毫未带就走了,走得如此从容,让人动容流泪。从农门子弟到成功艺人,留给寨邻和街坊的是悲怮与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