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竹笋滋味长(外一篇)
苏凝
春云卷卷,百花盛开,万象吐新,肥嫩的竹笋也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这被誉为“菜中珍品”的竹笋,在春日的美味中散发着清香,其色其味胜似秋橘。
竹笋,竹的幼芽,亦称笋,还有“竹萌”“竹胎”“箨龙”“猫头”等别称。它脆嫩鲜美,味道爽口,民间早有吃竹笋习俗。民谚说:“高山笋不忧。”这味美鲜嫩的笋,自然不愁无人采挖了。竹笋不仅可餐,还有不少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载:“绿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益气,化热消痰爽胃,可久食。”可见,这竹之幼芽——笋,可药亦可入盘,乃人间一宝呢。
《诗经.大雅》曰:“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竹笋的食用作了记载,表明人们食笋的历史有近3000年之久。竹笋嫩白如玉,鲜嫩可口,让人望而生津,历代文人墨客亦对其称颂备至。清代诗人李渔称竹笋为“素食第一品”,唐代白居易有诗云:“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诗人有笋不食肉,更让我们见笋便会垂涎三尺。郑板桥还赋诗说:“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郑板桥把竹笋和鲥鱼并论,可见其对竹笋爱之甚切。
宋代苏轼在《初到黄州》中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元丰二年,苏轼被贬黄州时,见到浩浩长江,便欣喜地想到江中有鲜美的肥鱼可食。见到山中连片的翠竹,又仿佛闻到了竹笋的香气。乐观豁达的苏轼,在人生的低谷中,还念念不忘盘中美味竹笋。这平实的文字,让我们看到,苏轼在挫折面前似乎还在谈笑风生,仍在寻求生活的乐趣和色彩,其境界之高令人钦佩。我们还仿佛嗅到,一缕缕笋香正从古诗词的画意中飘出来。
宋代黄庭坚对竹笋亦情有独钟,《春阴》诗说:“竹笋初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春饭,便是江南二月天。”诗中描绘到,春天来了,刚从土里拱出来的竹笋,似小黄牛的牛角,鲜嫩得直晃人的眼。蕨菜的嫩芽,像小儿的拳头般迎风摇曳。黄庭坚的《春阴》诗,对竹笋和蕨菜的描写生动形象,极富生活情趣,它似乎在召唤我们:“快来采摘呀,过了这个日子就老了。”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勤劳的农夫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拿着锄头和竹篮,正在竹林和山地间挖笋摘蕨呢。
“洛下斑竹笋,花时压鲑菜。一束酬千金,掉头不肯卖。”黄庭坚还在这首《食笋十韵》中说道,笋之味美,千金不换。“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陆游品尝了猫头笋,写此诗夸赞,秀色可餐的竹笋,味道不逊于驼峰肉。竹笋不但是众多文人墨客喜食的美味,还成了他们笔下的素材,千百年来,一首又一首歌咏竹笋的诗词数不胜数,流传至今,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融融春日,沐浴春光,品读古诗,轻嗅笋香,恬静的生活充盈雅趣与诗意,惬意极了。
《古诗词里燕翩飞》
燕子是春天的精灵。每到春天,燕子就从南方赶来了,那乌黑俏丽的身影,清脆婉啭的呢喃,给多彩的春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燕子亦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在融融春光里,品读着一首首关于燕子的古诗词,甚是悦心和开怀。
燕子是报春的使者。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读这首诗,宛若在品一幅美奂的风景画。仿佛只看上一眼,便知春天的和煦和旖旎,甚是轻快。画面上,那和煦的春风,盛开的鲜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衬托着忙碌的燕子,酣睡的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春意恰浓。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春回大地之时,阳光普照,冰冻的泥土融化了,紫燕此时归来了,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一派欣欣向荣春意闹的情状扑面而来。
燕子充当爱情信使,寄托相思。传说长安女子郭绍兰,其夫任宗是个大商人,在湖北、湖南跑生意数年不回。又一年春天到了,郭绍兰非常想念丈夫。看到梁上燕窝里去年秋天飞走的燕子又回来了,突发奇想,写了首诗《寄夫》系于燕足,让它传送给远方的丈夫。几天后,时在荆州的任宗,收到了燕子捎来的《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读罢,大为震撼,连忙收拾行李,日夜兼程返回家中与妻子团聚。
燕子是离情之苦、羁旅乡情的象征。宋代刘克庄《长相思》:“朝有时,暮有时。潮水犹知日两回。人生长别离。来有时,去有时。燕子犹知社后归。君行无定期。”在这首词中,“朝暮”、“潮水”、“燕子”都来去有时,而离去的人却没有归期,反衬了词人的离情之苦。《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间。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二妹出嫁的时候,燕子双双在天上飞舞呢喃。燕子飞走了还有再回来的时候,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呢?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生别也许就是死离。诗人借助燕子的来去自由烘托别离的寥落与怅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抒发人事变迁、国破家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里,诗人抓住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的习性,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将乌衣巷昔日蘩荣今日寥落的现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浅显的语言中蕴藉着一种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此外,韦庄的“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借燕子的来去喻人的来去,文天祥被俘后于1279年写的“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拟人化的写法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又复杂的情愫。
燕子,吃的是害虫,住的是屋檐,它是人类的朋友,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明媚的春天品读古诗词,看春燕翩飞,体味人间百态,心思一片澄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