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 第13讲:信近於义
大家好!下面我们来学习新的一句。
子日,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信这个字重要,待人接物,特别是交朋友,讲究这个信字。除了交朋友,我们求学,前面讲主忠信,求老师,一个好的老师,他必然是忠信之人,学就是要学忠信,因此这个信字重要。

但是这个信字近于义,信字你看这个字,人字边,加上个信字,构成这个信字是言语为主体。但是言语守信用,要配合这个义,义是什么呢?义是一切都讲究合适的、很适当,做到洽到好处,这就是义。
所以在中庸里面讲,义是什么呢?义者宜也,义当宜字讲,宜是什么呢?信字必须要跟义字配合在一起,信不能离开义,离开义这个信也许不适当。比如说,古时候江湖那些人物,他做的事情都是不合法的事情,江湖大盗这一类的事情,他们说话也讲信用,他的信用有很多是不合乎义。
言可复也,复这个字,按照古人注解,信当反复讲,反反复覆的,言语说出去了要考虑,考虑这个言语说出去以后,是不是合乎义。合乎义的话,那要守住信用,如果是这个言语说出去的话,不合乎义,这就可以不必守信用。所以复这个字,当反复讲。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敬是好事情,礼的本质也是敬,这一句话就是讲恭敬,对人也好,对事情也好,讲究恭敬要合乎礼,本来礼的本质就是恭敬。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两句话,古人注解有两种讲法。先讲一种,「因不失其亲」,这个「因」字就是婚姻的姻字,这是这种讲法。「亲」呢?「亲」是宗亲,宗就是同宗的,赵钱孙李,你姓赵、姓钱,姓赵的人就是同宗,姓赵与姓赵的人在一起,同一个宗,大家会面了就是宗亲。
「因不失其亲」,无论是男子跟女子,要准备结婚的时候,要「不失其亲」。「不失其亲」,是什么呢?比如说一个男子,要找一个女子准备跟她结婚,准备跟她结婚,要看看女子她的品德,她的家庭背景,是不是跟自己的家庭背景能够相合。对方的品德,是不是跟自己能够合得来,这就「不失其亲」。
古人讲究结婚,讲门当户对,结婚一定要慎重,为什么要慎重呢?古代那个帝王,帝王是王家,是同一个姓,他的子弟要结婚从周家开始定的礼,同一个姓不能结婚。天子子弟必得要娶外姓的女子来结婚,结了婚之后,那就亲戚的戚,叫外戚,读历史就知道有外戚,外戚传很重要。历代的外戚,天子到后来发生种种的祸乱,祸是灾祸,天灾人祸的祸,乱是作乱的乱,往往由外戚招来的。汉朝的王莽,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所以「因不失其亲」,天子婚姻要这么注重,普通人也是这样,普通人结婚,也不能随便,也要慎重的选择,一旦结了婚以后,他就是亲戚了,结了婚以后,妻子的娘家,就是在九族之内,也是自己的宗亲,这个一种讲法。
为什么呢?婚姻是人生一个大事情,夫妇是人伦的开端,不能不慎重,所以固有文化,慎重就在这个地方,特别要讲求,所以这里讲这几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