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与“会意”
杨军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本人的体会就是不急于把它提炼升华、概括、总结为什么东东,这个东东做起来是最容易的;难的是把自己那个感性的东东保存下来,那才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好的东东是野生的、枝叶繁茂的植物,而不是修剪得很规矩、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树木。当然,原生的东东很可能会自然、自动结晶为某种东东,自然、自动形成我们人生经验当中一些宝贵的东东,不要人为地去加速这个过程。
同理,在读书过程中,我们也会出现很多感受,这些感受是随时出现的,比如读到某一页,比如读到某一句话,比如读到某个情节,……,就哭了,就笑了,都有可能。这些随时出现的感受,说不清道不明。一本书读完的时候,很多人急于对自己的感受进行爬格子、记笔记、写感受,但是,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吗?并不见得。
再说会意。所谓“会意”,“会意”的一定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的、可以概括成几条的东东。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自己的想法、独立的见解,这个当然是好的;但是孩子在家里,在学校,他的独立的生活还没有开始,怎么就要求他对生活有见解、有看法呢?对生活的见解和看法是慢慢地从生活中体会出来的,是自然地生长出来的。做过母亲,自然就知道做母亲的辛苦和伟大,不用去教,不用去提炼。孩子还没有什么生活,就要求他对生活有见解有看法,这是不合理的。假设孩子真的是很有看法,对很多问题都很有看法,但是这些看法是可靠的吗?它背后没有一个生活世界的支撑,这样的看法是什么东东呢?这样的个性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生命就是一个时间过程——一定要时间到了,它才成熟,不要催生它。当然可以有三季稻,但是三季稻就是没有一季稻好吃。我们应该要有耐心,有耐心等待我们在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感受自然地形成某种东东,大概这也算作会意吧。
所以,我们要有耐心等待阅读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慢慢地解决,学会和问题相处。通常我们碰到问题都很着急地去解决它,解决了就轻松了,其实不妨让那个问题在你身上停留得长一点。一个问题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可能它给予你的营养越多。有的时候给予我们营养的东东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本身。
当然,在读书过程中,或者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些理性、一些理论、一些方法,但是它是一个中间的阶段,不是一个最终的阶段。冯至《十四行集》的最后一首说,一片泛滥无形的水,一个人用一个椭圆形的瓶子去取水,这些水就得到了一个定形。水是没有形状的,但是如果用椭圆形的瓶子去装它,它就是一个椭圆形的形状。理论的好处,是可以用它来把握你没法把握的东东,也就是给它一个形状,就像那个椭圆形的瓶子;可是你的那个东东本身是否就是椭圆形的呢?有时我们用了一个理论就记住了这个理论,我们就认为水就是椭圆形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不要急着去提升、概括、总结、结晶,因为这些东东就是一个形状,中间我们可能需要这个形状,但是到最后还是要把这个形状打碎的,或许,这才是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