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磨香油
周建道
“称砣虽小压千斤,小磨不大味道浓”。小磨香油可是家乡的一道名扬天下、驰名四海的特产。它们以芝麻为原料,用石磨磨制、加工,用水萃取、分离,故称“小磨麻油”。
“好山出好水,好脂(芝麻)出好油”。小磨麻油的原料非常讲究,淮河两岸一望无际的、各种营养物质丰富、透气沥水的沙土地是它们最好的乐园和产房。每年丰沛、热情的淮河总是如期而至,带来上游的硒、锶、锗等对人体健康、长寿非常有利的各种矿物质,把芝麻梳妆、浇灌地像极了“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的姑娘,绿叶红花,香遍了淮河,醉了乡亲们。“母子连心”,淮河像极了慈祥的母亲,给了那么多的馈赠,却从不邀功请赏,从不指手划脚,怪不得每一粒芝麻都有她的品格,都有她的芳香,都有她的醇厚朴实。
“好马配好鞍,好油得靠管”;“芝麻一枝花,当靠粪当家”。乡亲们不厌其烦、不辞辛苦为它们锄草、施肥、间苗、授粉,把它们种植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知恩图报”,“人勤地壮”,它们个个饱满、晶莹,离鼻孔好远,就能闻到扑鼻的、纯正、厚实的香味儿。它们一般在麦收后播种,经过烈日的炙烤、雨水的浇灌,农历七月底、八月初,一个个举起梭子一样的、密密麻麻的芝麻,想不出油、出色、出彩都难。
“慢功出细活”。乡亲们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收割起来,放在平整如镜的景晾场上曝晒,秋季的艳阳仿佛是芝麻最亲近的姐妹,把它们闭得紧紧的小嘴巴,逗开了,逗乐了,白的、黑的、粉的,五颜六色的芝麻一个接一个跳了出来,一粒粒汇成了谷堆。经过扬谷、晒干,它们你挤好、我挤你,像一群吵吵闹闹的麻雀,等候着乡亲们的挑选、筛选。
“心急吃不得好香油”。到烘焙芝麻了,乡亲们把孩子们赶走得远远地,架起了大铁锅,把洁净的芝麻像瀑布一样倾倒到锅里,锅下是芝麻杆儿细细地火苗。火不能太大,太大了会糊;也不能太小,小了会影响出油率和油品。“只有姓郑的嫁给姓何的---不大不小、不急不缓,正合适为好”。我们心急火燎地问大人什么我们才能像他们一样炉火纯青、驾轻就熟,大人们说“眼里出气”、“善于观察和总结”,与岳飞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精髓可谓异曲同工、堪称天籁之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箩一箩清香沁人的芝麻出锅了,“趁热打铁”,乡亲们请出了闲置了将近一年的石磨。不能临阵磨枪,它们早早地就被清洗一新了。它们大小不一,但最上乘、最有风味、最受大家青睐的当然是直径一臂之长的小石磨:磨得最碎,最透,也最香。一见到大人们搬运它们,我们就像听到集结号一样,不约而同地跑过来帮忙。“人多力量大”,大家齐心协力把它们先用井水清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毕竟“民为食为天,食以净为安”,这入口的东西和物件可马虎不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时候,根本轮不上大人,蜂拥而至、争先恐后的我们早把它们洗得比吃饭的碗都干净、彻底。
“千锤万凿出深山,粉身碎骨若等闲”。接下来的最是上磨了。我们像一群被大人们拎了脖子的鸭子一样,睁大眼睛,怕漏掉了一个细节:炒好的芝麻,被一勺勺地放进了磨眼,被旋转的石磨不紧不慢、恰到好处“咽”进“肚子”里,有滋有味地成为一层层芝麻酱。开始它们像害羞的小姑娘,“欲把琵琶半遮面”,一点点地从石磨上挤下来,后来接踵而至的芝麻酱逐渐成了滔滔不绝的奔涌潮流。天然的、与生俱生的香味儿,在空气里涌动。长大后,我才知道石磨的低温研磨,堪称绝配,因为整个过程只有65摄氏度左右,在这一温度下,香油中的主要芳香物质及功能性营养成分几乎不受任何损失,而且越磨越细,越磨越香,一阵比一阵浓烈的香气,像村前的小溪流一样绵长,像村后大山一样悠远……
接下来就到最关键的环节了:“籽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出头”。这些经过磨制流程研磨出来的酱胚,要提炼香油的话必须在酱肧中倒入家乡一定比例的甘甜、清冽、优质井水。利用水和油比重不同这一特点,在经过反复振动后,水将油从酱肧中像施一魔法一样,一点点、一滴滴地置换出来,清亮起来,醇香起来,简直是“飞鸟闻香成凤,游鱼得味成龙”了……“原汁原味”,“风味独特”,因此,家乡的小磨香油取油过程无需添加任何化学溶剂,所以不存在任何化学溶剂的残留。“功夫不负有心人”,家乡纯正的小磨香油,加工方法生态环保、加工工艺独特,其香气扑鼻、香味纯正、醇厚浓郁、色泽诱人,呈红色或橙红色,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在颜色、味道、口感等方面是机榨香油所望尘莫及、判若云泥。
将油取出来以后,剩下的就是大量的水和酱的混合物——香油渣。油渣人不能食用,但却是很好的动物饲料和植物肥料,一般用作鸡饲料或猪饲料,更是庄稼生长的肥料。施了它们的西瓜,瓤红得像太阳,甜得你停不下牙齿,闭不上嘴巴,缩不回舌头……“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芝麻对乡亲们的回馈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酒是陈的香,油是磨的美”。现在家乡的小磨香油有了品牌,有了名气,有了更大的市场,在我看来,那该是“满坛香气关不住,桃李不言下成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