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再次想起母亲,就用自己拙劣的笔写一写母亲那给人无限温暖的手。
母亲的手曾遭遇过两次不幸。第一次是1938年,母亲六岁,爬上竹笆儿楼取东西时,竹篾儿将母亲的无名指第一关节割掉,当时鲜血直流,幸亏家中有一点麝香急忙按上,可怜的母亲就这样小小年纪忍受着成人都难忍之痛,在床上躺了几天。
另一次是母亲七十岁时。初秋的一个早晨,母亲刚站到凳子上准备晾衣服,因地面不平,一下子就摔倒了。当母亲本能的用右手按地面时,因重力倾斜,使母亲的手整个反转了180度。见此情景,母亲头脑一激灵,迅速用左手将右手扳回原位,然后立即乘车赶往医院治疗。 那年,家中恰好种有朝天椒,母亲除了忙时用左手掰玉米,牵牛犁地,撒肥料外闲暇时还要摘辣椒,这样一天下来,疼痛常使母亲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当时母亲是怎样熬过那一个个夜晚的。
母亲的手不是特巧,但母亲勤于学习。小时候母亲就常到集镇上卖农产品帮外婆分忧。年轻时常常在煤油灯下用纺花车抽出一个个雪白雪白的线穗,在织布机上穿梭引线织出各种花样的粗布,用自己的手裁过衣,做过鞋。母亲的手能扬场,能摇耧播种,拿起扫帚能将粮掠的干干净净。
母亲的手不大。母亲会接生,她的手托起过无数个小生命。母亲也曾利用空闲,采草药利用自己所知单方,帮助穷苦的乡亲。
母亲的手很大方。艰难的岁月,凡是遇到讨饭者上门就拿馒头舀饭;农历十一送寒衣时,也不忘给孤魂野鬼烧衣施纸钱。
弟弟刚参加工作时,一次有个曾帮助过他的本家大哥的妈妈去世了,母亲就嘱咐弟弟要记得人家的好,随份子时要多出一点。当弟弟说刚上班没什么钱时,母亲就说:做人要记得感恩,这次即是借钱也得多出。过了这个时候,给人家再多,也不能表达此刻你的心意。后来弟弟曾说,那是母亲给自己上的人生最重要的一节社会课。

母亲的手不美。在我的记忆中,每到秋冬季,母亲的手指就开裂,常常渗着鲜血。母亲总归咎于自己皮肤不好。早些年家穷,母亲常在煤油灯上将树油烤化按住裂口,后来家里条件好一点时才开始用胶布缠手指,这样白天就不耽误洗衣做饭干农活。直到母亲去世的前几年,母亲开始用肥皂洗手,做饭洗衣次数相对也少一点,母亲的手才变得非常光滑。这时母亲才明白,那是因为秋冬季天气寒冷又几乎每天手不离水的缘故。
俗话说:不怕初一十五,就怕清明破五。意思是说,这两天不可洗衣干活。但对于特别注意传统习俗的母亲,为了我们在正月初六体面外出求学,在初五这天却不只一次为我们洗衣服。母亲为了我们,真的甘愿舍弃自己的一切啊。……
母亲的手,没有肥厚的手掌,也没有修长的手指,而是瘦骨嶙峋的,青筋暴露,那是历尽沧桑的见证;母亲的手,满是老茧,那是艰苦岁月留下的痕迹。
母亲的手,尽管短小粗糙,但在我心里却是世上最美的手。它托起了我们贫穷的家,丰富着我们的世界,托起了我们的人生。
母亲节即至,我又想起了母亲那双无比温暖的手。

作者简介:李卫民,网名为人民服务。洛宁底张乡人,现在杭州打工。最喜欢的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