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姓在百家姓中排名87位,全国齐姓人口约172万,不容小觑。
说到齐姓,我们很容易想到大画家齐白石,再就是愿者上钩的姜子牙。

因为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后,就被封在了山东,建立了齐国,至今山东一带还被称为齐鲁大地,而今天姓齐的朋友们,很多都是齐国的后人。那么齐国又是因什么而得名的呢?这得从“齐”字说起。
齐的甲骨文字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绝大多数是三个图案构成一个字,也有四个图案的,但数量很少。字形里的图案有的像四边形,四边形的一角还伸出芒刺,有的图案近乎椭圆,没有刺,有的椭圆图案的一端又长出了刺儿。这些图案画的是什么呢?
《说文解字》说:“齐,禾麦吐穗上平也。”于是有人认为“齐”是田里吐穗的禾麦长得整齐划一的样子。
不过,我们看甲骨文的字形,三个图案排列得并不整齐,但每个图案形状一样,大小也差不多。
所以有人解释说,不整齐是因为土地本身不平整,于参差不齐中更见整齐,也就是乱中见整齐的意思。
我们认为,对图案的理解不能被《说文解字》的解释束缚了手脚。
这些图案有的可能是麦苗吐穗、麦粒儿带着芒刺的样子。有的可能只是摊开的麦粒儿。
麦子都有麦芒,那些伸出来的长长的一条线就代表麦芒。

椭圆形的图案很可能就代表脱了壳的麦粒,也可能就表示麦粒儿,只是没有画麦芒。

《说文解字》说的“上平”,并不代表麦苗或麦穗高度平齐。
而是说麦粒的大小一般大,在麦穗上排列得整整齐齐。

而每个字里画的三个相似的图案,并不表示就真的就只有三粒麦粒儿,画三个麦粒儿只是表示数量很多,而且大小也差不多,所以很整齐。
就像花卉的卉,画了三株草,但并不是说只有三株,而是表示各种各样的草,很多草。
金文的“齐”主要有下面这些字形:

金文没有椭圆形的麦粒儿了,多数金文保持了甲骨文的带麦芒的四边形的形状,但有少数字形的下面加了两横。这两横可以看成是土(标注),因为两横代表土是这个时期汉字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加土表示长在地里的吐穗的麦子。

金文带两横的写法,被小篆吸收。小篆里,呈品字排列的三颗麦粒儿,下面两粒芒刺被拉长,表示土的两横夹在两个麦芒中间,与三根麦芒相连,就成了小篆的齐。楷书中,三颗麦粒儿的形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形,完全看不出象形特点了,字形也成了上中下结构。

简化字的“齐”,原来代表三颗麦粒儿的部件变成了一个“文”字,而表示麦芒的部分则成了一竖撇和一竖。
“齐”的本义是麦粒儿长得整整齐齐。那如果一个地方盛产小麦,这个地方就可能被称为齐。
据研究,上古时期,有一条河,从现在的河南郑州附近经过山东的菏泽、济宁等地,再往北经过济南以北,淄博等地,最后流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这条河的河道。

这条河的两岸盛产小麦,所以这一带就称为齐,这条河就被称为齐水,被称为“四渎”之一,四渎就是江、河、淮、齐。
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纣以后,被封在营丘,也就是淄博一带,刚好在齐水流域,所以他建立的国家叫齐国。
这样,齐既可以表示河流,也可以表示国家,为了区别,在齐字旁边加了三点水表示河流,成了“济”,所以现在这一代的很多地名有“济“,比如济源、济阳、济南、济宁等等,就是这么来的。

有一个成语叫“人才济济”,说的就是姜太公治理齐国的时候方法得当,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吸引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到齐国,人才就多得像济水一样,所以叫“人才济济”。
齐国在姜姓的统治下,历经了约800年的兴衰沉浮,公元前391年,姜姓的天下被田氏篡夺了,史称田氏代齐,姜姓王孙后裔于是以国名为氏,称齐氏,以怀念自己的祖祖辈辈拥国之辉煌与失国之凄惨,这便是今天齐姓的主要来源。
好。今天的汉字解密就到这里。咱们下次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