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武的一般介绍自己姓时,会说姓武,武松的武,止戈为武。
“武”字是会意字,甲骨文由“戈”和“止”两部分构成,“戈”是兵器,“止”是脚趾,表示站立或行走的人,会意成在行走或站立的人拿着兵器战斗,时刻防御、准备战斗。如《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好仇。”意思是:手拿武器的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伙伴、好帮手!“仇”并非仇人的意思,而是同伴、帮手。

“武”字的金文有两种写法,一是承续甲骨文字形,二是将甲骨文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半包围结构。“武”字的小篆承续甲骨文字形。

“武”字的隶书将小篆的上下结构改成半包围结构,实际上是沿用金文的第二种写法,还能够看到“戈”字。

“武”字的楷书进一步改写隶书,已经完全看不到“戈”字了,楷书基本上都成“止”了。

人们所熟知的“止戈为武”是源自楚庄王的话:“夫武,定功戢(jí)兵。故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力的作用,就是用来平定乱世,建立战功,止息战争。所以“止”“戈”合起来为“武”字。春秋时,战乱频发,止字有了停止含义,停止的含义区别于动态的行走,把静态的站立延伸为静止、停止,从准备时、进行时,变成了完成时。所以武字在当时也就有了楚庄王所说的含义并沿袭至后世。从政治上来看,不战而屈人,不战而服人,才叫和平崛起,才是真正的武力。不过,止戈为武、停止暴力,并不符合造字的实际。戈在止上,表示武器在人的身上。人身上有武器,是表示武装的意思。因为武器在库里或在别的地方放着,那不算武,只有配备在人身上那才算武装起来了。武器在人身上,打不打,动不动都算有武。不打叫威武,开始打叫动武。

从象形看,“武”就是持戈站立的姿态,这是一种守卫和监视的姿态,而不是进攻的姿态。湖北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因武而昌,故时名武昌;一说是孙权当时以鄂城为都时为武昌命名,寓意为“武运昌盛”。

唐代出了武姓最有名的人,那就是武则天,她是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帝,祖籍山西省文水县,生于四川省广元市。

她早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女,深得唐太宗的喜爱。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公元690年临朝称制,改国号“大周”,史称“武周”,称皇帝,改名曌,意为日月当空,执政期间,善用人才,名相辈出。在位20来年,用了七十三位宰相。

除了狄仁杰外,在整个唐代都排得上号的名相还有娄师德、魏元忠等,还有为唐玄宗培养了名相姚崇等人。武则天文治武功,年寿81岁,却只留无字碑。武则天在位时,基本上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当然大家最熟悉的可能还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武松(与武大郎,其中武松有勇有谋,威武刚正,因此武松也是施耐庵笔下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手刃西门庆,血溅鸳鸯楼之后,为了躲避官府抓捕,武松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千百年来武松的一身威武正气被世人称道,很多人也感慨或许正是哥哥武大的胆小懦弱才成就了武松的英武神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