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8位,相当靠前,如今,全国秦姓总人口有近380万,排在全国姓氏总人口的第74位。
说到秦,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秦始皇。

那秦始皇和秦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因为他建立的秦朝灭亡后,王族庶支子孙就以国名秦为氏,说不定您身边某个姓秦的朋友,就是秦始皇的后代呢。
有一个说法,说秦王统一天下以后,想以“秦”为国号,但那个时候没有这个“秦”字,只有上面两个王,下面一个木的“琹”字。

秦王认为这个字不好,他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啊,怎么能用两个王的字呢?于是他问群臣:“自古以来谁的功劳最大?”群臣说,《春秋》这本书里都有记载。秦王高兴地说:“既然这样,寡人乃千古一帝,就春秋两字各取一半作为国号好了。”于是就取了“春”的一半和“秋”的一半,造了“秦”这个字。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肯定是错的。这则谣传纯粹是将现在的秦字拆开后附会的,实际上,早在商代的甲骨文里就有这个“秦”字了。
甲骨文的“秦”,由五个部件组成:两只“手” 、两个“禾” 和一个舂米的器具,这个器具就是用来舂米的木杵之类的东西,上面的凸起应该是增加摩擦力的设计。五个部件放在一起会意,就是双手举着木杵打击谷物的样子。

可能有的观众朋友觉得奇怪;两只手表示双手拿着木杵比较好理解,但为什么要写两个“禾”呢?一个“禾”不就可以表示农作物了吗?其实,这跟双木成“林”一个道理,表示数量多。收割这个谷子的时候,将植株割回来堆在一起拍打,然后去壳儿,“秦”字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据研究,我们国家栽培谷子的历史,至少有六七千年了,现在陕西还是我们重要的小米产区,所以我们可以把“秦”字看作是双手拿着木杵敲击谷子获得小米的情形。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秦”的:“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伯益又写作伯翳,伯翳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给他嬴姓,他的后代的封地叫秦。

一个地方地名的由来往往与这个地方的山川、河流或出产有关。比如湖北、湖南的与洞庭湖有关,河南河北与黄河有关,山东山西与太行山有关。
因为这个地方出产禾,所以叫“地宜禾”,这种禾应该就叫“秦”,所以这个封国就叫秦。
后来,在与西戎的战争中,秦的范围逐渐扩大,甘肃东部、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宁夏南部都成了秦的地盘。而八百里秦川加上后来的四川盆地,这些盛产粮食的地方,为秦最终统一天下提供了保障。
大多数金文依旧保持了甲骨文五个部件的格局。
比如说訇簋的两个“禾”,顶端表示谷穗的部分朝下,更形象地描绘了谷穗沉甸甸的样子。

小篆的“秦”下面只保留一个“禾”,上面依旧是两手拿着木杵舂米,但字的象形特点仍然很明显,不过呢,已变成圆转的笔形了。

隶书的“秦”下面一个“禾”得以保留,上面的已经不再象形,而是三横和“人”字的交叉,现在的楷书的“秦”字依然保持着这个架构。
与秦字有关的成语大多与秦国或秦朝的历史相关,比如“秦晋之好”,本来是指秦国和晋国为了政治需要,几代联姻。后来泛指两家人结为婚姻关系。
“朝秦暮楚”,则是因为当时秦国楚国都是战国时期的大国强国。一些小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有时候依附秦国,有时候又攀附楚国。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一个人反复无常。

回顾秦的历史,一个偏居关中的诸侯国,因盛产粮食而得名,叫“秦”,在与各国的博弈、征战之中,越发兵强马壮、粮食充沛,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随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一改春秋战国“文字异形”的纷乱局面,实现了文字的规范统一,方便了政令畅通和百姓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秦姓的朋友们,拥有这么牛的祖先,相信你们一定无比的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