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姓人口总数仅两万两千八百余人,属于极为珍贵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236位。姓秋的一般介绍自己姓时,会说姓秋,禾火秋。

“秋”字的甲骨文有两种写法,一是像长须长足的蟋蟀。二是像一只蟋蟀躲在巢穴里,表示天气转凉,昆虫藏身。本义是天气转凉、蟋蟀鸣叫的季节。

“秋”字的籀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蟋蟀头部的触须写成“禾”,误将蟋蟀身体触须以外的部分写作“龟”,误将凹穴里蟋蟀尾部形象当作火盆,写成了“火”。以火烧禾,表示秋收完结。因为秋收后需要把田间无用的稻草焚烧掉为来年丰收做肥料,该习惯至今在中国的很多农村有遗存。

“秋”字的小篆省去籀文字形中的“龟”,并将籀文上“禾”下“火”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秋”字的隶书再次调整小篆的结构顺序,左边是“禾”,右边是“火”。楷书与隶书一样。左边是“禾”,右边是“火”。“春”“夏”“秋”“冬”四个字有三个都跟“日”有关,为什么“秋”独独选择了“火”呢?火蕴含着“来自于土,复归于土”的思想:有用的粮食收获,秸秆是无用,大多数焚烧作为田地的灰肥,只有极少部分喂牲口、烧饭、沤肥。这正好和秋天肃杀、秋刑的文化相合。

“春”与“秋”是相对的,春生秋成,“春”“秋”两字经常一起讲。春是草木发芽,秋是指的禾木收成。本义是蟋蟀鸣叫的冷清时节。《诗经•卫风•氓》:“秋以为期。”意即以秋天作为婚期。

一年只有一个秋天,所以可以用“秋”来代指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三秋就是三年。年是较长的时间,于是能代指时期。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时的秋即表示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时期了。

秋胡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刘向的《列女传》,敦煌文献的《秋胡变文》都有记载。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妻子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行至村前,桑园相遇一位采桑叶的美女,竟心生爱慕,于是便拿出钱去调戏她,结果遭到罗梅英严词拒绝。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对丈夫说:“你在外做官这么长时间,不是着急回家看望母亲,反而调戏路边的妇人,这是不孝、不义;不孝的人,就会对君不忠;不义的人,就会做官不清。不孝不义的人,我没办法和你一起白头偕老。”

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是清末浙江绍兴人,与大文豪鲁迅是老乡,自费东渡日本留学,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提倡女权女学,创办《中国女报》等。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为联络光复会、洪江会以及策划平礼起义事宜,女扮男装,潜往长沙,住在朋友家里,人们都称其“秋伯伯”。秋瑾被捕后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从容就义,年仅32岁。

难道秋字就仅仅意味着悲伤吗?其实秋的含义也不仅仅如此,在《汉字简化方案》中用“秋”合并了“鞦”。“鞦”字由两部分构成,革是皮革,秋是夏、冬之间的收成季节,表示古人在作物收成、金风送爽的秋季,用皮革系挂在空中摆荡,用来玩乐。秋千又写作鞦韆。

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作《汉武帝后庭秋千赋》,说:“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唐代杜甫《清明》:“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蹴鞠”就是足球,由此可见,荡秋千的习俗流传很广、很久远。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首出自《诗经》的经典诗歌《采葛》不仅为我们再现了古代采葛女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幕秋日暮色下满载而归的丰收画面,这也许就是秋给我们带来的独特感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