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怀谭之——“老”与“五服”
文/周公

我地民俗,老人殁了,讳说死,捎信报丧都说“老了”。查《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按典籍,老百姓死了就是死了,没有称“老″的依据,可见“老″是我地百姓为庶民讳而发明的伟大字眼。
许慎《说文解字》中将孝归于“老″部,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个经典的解释。老人老(殁了)了,当孝子,老人未殁也要当孝子承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每有老人“老″,都.为未“老″老人的后代进行一次孝道教育,人生易“老″,防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发生。
好像是纪晓岚有个对联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似是而非的诡辩,“二十四孝"哪个不是实实在在的行为?!
地老天荒,此“老″不老。.房檐滴水照道滴,子承老,孝为先。
五服之服原指丧服,据典籍,古丧服分五等:1.不缝边的极粗生麻布丧服2.缝边的次等生麻布丧服3.粗熟麻布丧服4.稍粗麻布丧服5.细熟麻布丧服。同在一块穿五服就是不出五服的一大家人。它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五服内为亲,五服外为疏。
现在丧服叫孝衣,已无太大差别,五服与五辈的概念也大致相同。保留“五服"的说法,是古礼的传承。在棉花引进前,孝衣全是麻织品,知道“五服",也就知道为什么叫“披麻戴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