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刘爱民及他的特色山水画
作者 杨岩峰

刘爱民,男,汉族,大学中文本科,民革党员。生于六十年代的牡丹江畔,成长于大兴安岭林区,求学于内蒙古草原。曾任中药员、教师、记者、编辑,今供职于东岳泰山桃花源。自幼热爱诗文书画,常年笔耕砚田。早年诗文曾多次获奖,现主攻国画山水,国画作品多有获奖并被国内外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出版有诗集《春韵》画集《刘爱民山水画》。中国艺术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特邀研究员。
刘爱民的画以山水见长。此乃性情所致,秉性使然,与他长期生活在名川大山也不无关系;又因为他本身就是造诣颇深的诗人,对人生、自然和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他的许多山水画里,都洋溢着诗意的灵光和生命的激情。我曾见过他一幅山水画原作,题曰《江山秋韵》:跌宕起伏的山峦由远而近,由浅而深,虎踞龙盘,云蒸霞蔚;飞湍的瀑布直落山涧,与半江秋水渐次汇合,静动有序,浑然谐和;而绿苔,红柳,石阶,沙洲隐约其间,借景造境,简淡清疏,更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仙逸之气,苍茫之美。这是一幅理想美的山水形象,讴歌了人类对大自然宗教般的热爱、敬畏和崇拜之情,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之美,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山水画之外,刘爱民的花鸟、人物画也颇具特色,尤其是他的人物画,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说实话,几年前,我对他的人物画是不敢恭维的,这不仅表现在其人物造型的粗糙和随意,甚至色彩的运用也欠妥帖,人物的精神特质更无从体现,也就谈不上感人了——至少没有感动我。相比之下,他的许多人物速写倒饶有趣味,虽然有些变形和夸张,但很独到,很传神,很时尚,很现代,特别是他为文友书籍所作的插图,都能恰如其分地体现书中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作者的创作本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因此,尽管很多人也包括我对他的国画人物创作不抱幻想,但他并没有停止耕耘和探索,并且终于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现在我手头就有两幅刘爱民精心创作的人物画,一幅是《文姬思汉图》,一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前者中的文姬置身沙漠,面色忧郁,不忍看天空中那两行款款南飞的“人”字形大雁,而似通人性的骆驼却朝着大雁飞去的方向昂首嘶鸣,仿佛要大雁捎去主人的音讯,“思汉”的主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的构图也很别致,文姬、骆驼、大雁,三位一体,衬之黄沙、绿荆,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刺激。后者中的陶渊明身披蓑衣,荷锄而归,一副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神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画面中的“南山”是模糊的,朦胧的,而大丛鲜艳的野菊直扑眼帘,点缀在画中人物刚刚走过的山路,主旨突出,层次分明。
一个画家的画外功夫远远高于他创作的技巧,因为“技巧”是容易掌握的,而“画外功夫”更多表现的是一个画家的境界及其多方面的修养,非“一日之功”也。刘爱民的山水、人物画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刘爱民是画家,是诗人,还是社会活动家。他的“活动”不止限于诗歌和书画领域,还“扩张”到政治、经济、旅游等诸多方面,且均有建树。作为民主党派的优秀代表和市级优秀政协委员,刘爱民的“参政议政”已初见成效,并且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这是一般诗人和画家望尘莫及的,也是他应该好好珍视并发扬光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