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抄书
吴嘉
在智能手机普及,自媒体汹涌的现代,能拿着一本纸质书安静地看上一会的人,已经很少了,能把看到的优质文章工工整整地誉写在本子上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但是,在古代,却有不少功成名就的大文豪大政治家却因为如饥似渴的热爱读书,一生都衷爱抄书。
宋濂是明初有名的大文学家,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有关他小时候借书抄书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很小的时侯,宋濂就喜欢读书。但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好学的宋濂只好向别人借。宋濂为了好好品读文章,理会意境,以便日后仔细品味和揣摩,他喜欢上了抄书。要是遇到时间来不及,或者书的内容是在太多,宋濂会连夜抄书,再按时归还给别人。一次,宋廉因时间来不及,就一直抄到天亮了。他母亲见了,就叫宋廉别抄了,说早一天晚一天还书又没关系.而宋廉却坚持要抄好。冬天,天气寒冷,有时连砚台里的墨都冻成冰了,他依然执著地抄书;夏天,天气炎热,蚊虫把他的手都咬肿了,宋濂也毫不在乎。一抄完书后,他一路小跑把书送回去,生怕超过了约定的期限。由于他十分坚守信约,因此许多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宋濂对书也格外保护,每借来一本书,宋濂先用纸张包好,以免弄脏,而且从不会折叠纸张,更不会在借来的书上做记号。正是宋濂的这种认真好学又讲诚信的求学态度,他才有机会接触众多好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并得到名师的指点。假以时日之后,宋濂从一介贫寒学子成长为大文豪和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无独有偶。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极喜抄书。据说某日,有个叫朱载的人去拜访他,在客厅等了好长时间,苏轼才从书房里出来。朱载问苏轼,“在忙什么呢?”苏轼以为客人怪他怠慢,歉意地告诉对方,“我在抄书呢。”朱载惊讶万分,说,“以先生您的才学还需要抄书吗?”苏轼十分谦虚地摇了摇头,告诉朱载,“我这是第三次抄书了。”他不但把书抄了下来,而且还能全文背出来。朱载还亲自试验了一下,无论他从文中抽哪几句,苏轼都能流利地接下去。
有人说,“不怕别人优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更努力。”纵观古今多少名人志士,就像苏轼和宋濂一样凭着这股抄劲,才得以成为一代名士,文坛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