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灵魂的独行者
____简评宗小白的诗
文/张松
好像鲁迅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他最终得到了吗?许多像鲁迅一样悲悯世道并且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智者,往往都是如此:得一心灵知己者难矣,最终无不回归于孤独的自我。
作为人类文明的智慧者,宏观向外探索宇宙,微观向内探索心灵,用科学,用哲学,用文学去探索微观心灵。而探索灵魂的感受,诗是最好的工具。因它无需明说,也无法明说。只有诗的语言,能够承受和托举起它,弥补文字和语言的苍白。
宗小白的诗,就具备有这样的表述和思考功能。她立足于身和心相悖的角度,用一副好牌巧妙地把人性精神世界的矛盾,深透挖掘,从中醒悟出诗化的哲理语言。她写的那首“贫穷吞噬一切,却没法对付孩子”的诗,深受大家的点赞。可我却还特别欣赏她那《容器》、《树》、《毕达哥拉斯的推断》、《抚慰》等几首诗。因为在这些诗里,点化出了人性人心的复杂和矛盾,用孤独格物去诠释人性和人生,可谓极致,就象一个冷夜的独行者在探索。而这些诗真正代表了她诗歌的孤冷而直面人生的特色和空灵深邃的风采。
《容器》中,叙述人性的善变和难以把持。水入杯中而不再沸腾,人若独处便内心自相和谐。口口声声”君子不器”的孔子,不悲于器中水沸,不悲于自我和解,而暗悲于欲望的无穷无尽,无孔不入,连他自己都难避心魔缠绕。
《树》中,对树的理解和赞美,无非是人类对自己的量身订做,对道德标准的按图索骥,对审美的怪异选择。树无声,无争,无辨,只管生长繁衍在人类自以为是的刀劈斧砍之下。
《毕达哥拉斯的推断》中,借助名言,阐述人生终结。无论如何,面对还是逃避或者忘却,时间的直线不可迴避,你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你自己,细想一下,不是么?
《抚慰》中,写出人心的困惑。在当下时时刻刻的感性中,一缕缕风,一片片花瓣,一条通往四月的小路,在如抚似慰的感动中,依然滚动的是那不知哪里来的无尽悲伤。
宗小白的诗我是第一次读,在好友萧水金先生的推荐下。果然,这一首首诗打动了我,让我深思并反复品味其中的精采,如面其人,如临其境,如饮甘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