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县下峪镇张氏文化》专刊之一
1.张氏来源初探
2.下峪镇历史沿革
3.洛宁县下峪镇张氏文化序
4.下峪村下村张氏文化概况

《洛宁县下峪镇张氏文化》专刊
一、张氏来源初探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撰文
(一)关于张氏来源的历史记载
张氏是中国的第三大姓氏,泱泱大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灿烂辉煌,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张王李赵遍地流(刘)”,说明张氏支派众多,繁茂昌盛。张氏在历史上被列为中国五大姓氏之首。

张氏远祖黄帝
关于张氏来源,张氏为远古三皇五帝之一——黄帝之后裔。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世本》,《世本》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姓氏起源的著作,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和世系。《世本》记载了张氏的来源:“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
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风俗通》:“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风俗通》记载:“张、王、李、赵,皆皇帝所赐姓也”。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的《张攀墓碑》(《齐鲁碑刻墓志研究》),该墓志记载:“张攀,清河东武人,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
隋大业九年《张盈墓志》记载:“张盈,字子谦,范阳方城人。其先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弦木为弧,以利民物,食邑于张,因斯命氏。”
唐朝林宝所撰《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官修谱牒姓氏之学专著。《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张氏远祖青阳氏玄嚣
北宋官修《广韵》:“(张氏)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北宋官修《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北宋邵思所撰《姓解》:“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
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实张罗以取禽鸟,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张氏得姓始祖张挥
宋朝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篇》:“张氏,自轩辕子少昊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南宋罗泌撰《路史》:“(黄帝)次妃彤鱼氏生挥及夷鼓,挥次第十五子,造弧矢及司率罟,受封于张,为弓氏、张氏、李氏、灌氏、叱罗氏、东方氏。”
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甲·黄帝后姬氏国》云:“张,挥之封,然黄帝臣自有张若。”
明朝嘉靖十四年张宪、张阳辉《张氏统宗世谱》:“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明嘉靖年间张浚、张士镐《张氏统宗世谱》:“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
明嘉靖年间张浚、张士镐《张氏统宗世谱·得姓郡望》:“吾
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
明朝凌迪职撰《万姓统谱》:“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为张氏。”
清朝陈廷炜撰《姓氏考略》:“黄帝子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
袁桷《张氏宗谱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
(二)张氏得姓始祖为挥公
在历史上,关于挥公的家世,有两种说法:①张挥为黄帝第五子;②张挥为黄帝第五子青阳氏之子。我个人认同第二种说法。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又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由此可知青阳即玄嚣也。

张氏得姓始祖为张挥
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实张罗以取禽鸟,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
“弧星”即弧矢星,属南方七宿之井宿,共9颗,在天狼星东南,其中8星如弓形,1星像矢,在大犬、船尾两星座内,很像上弦的弓箭。挥公经过许年长期观察星象,从弧星的分布形状受到启发,创制成弓箭,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氏。张字本义为弓上弦,拉弓射箭,引申为开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密切相关。
始祖挥公,黄帝之孙,生于清河,官于濮阳,封于永济,裔孙昧公,入晋治水,昧子台骀,子承父职,宣汾障泽,封于太原,三卿分晋,去晋仕韩,秦统六国,滋衍天下。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明确记载,该书说:“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张氏仕韩”。
明朝嘉靖十四年张宪、张阳辉《张氏统宗世谱·本源纪》
“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厉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后世张氏族谱多沿用此说。台骀庙神龛有一副对联对台骀的事迹作了很好的概括:“统系出金天,障泽惟勤,三晋人民歌圣德;谨猷在汾地,安澜普庆,一方保障赖神功。”
相传炎黄阪泉之战后,黄帝成为中原部落盟主。九黎部落首蚩尤成为黄帝最大的敌人,为了保卫中原部落的安全,黄帝在黄淮之间与九黎接壤之处筑起一道防线,派长子玄嚣驻守青阳(今河北清河),次子昌意驻守乐昌(今河南濮阳南乐县,治内有昌意城遗址,相传为昌意所筑),炎帝残部驻守陈(今河南淮阳)。因戍边有功,玄嚣被分封于青阳,号青阳氏。挥公可能生于玄嚣驻守青阳之时,因青阳为其祖籍,故曰张氏发祥于清河。
在涿鹿之战中,黄帝大败蚩尤,采取以“分黎制黎”的政策分化九黎,《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邹屠之地即九黎故地,青阳氏玄嚣被委派治理东夷,东夷原本太昊及蚩尤遗裔,因挥公发明弓箭并在当地推广使用,故曰“夷”。夷即负弓之人(一人一弓),夷之谓当在弓箭发明之后。《离骚·经》、《山海经·西山经》及《淮南子》载少昊又名“西皇”、“白帝”、“西方之帝”,可知少昊并非东夷土著。挥公幼年随父帝玄嚣长于穷桑,弓箭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当地生产力发展,玄嚣因“能修太昊之法”,故被称作少昊。
张挥为张氏始祖无疑,发祥地望之争正是揭示了上古张氏先民迁徙路线!
综上所述,张氏形成于上古帝颛顼时期,距今约4500年,起源于今河南濮阳,得氏始祖是弓箭的发明者、黄帝之孙挥。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黄帝至挥公一脉世系为:
黄帝一一玄嚣(封于青阳,号青阳氏)代治东夷,建都穷桑,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一一挥(张氏得姓始祖)——二世:昧(玄冥师,司水正,治水官吏。)——三世:台骀(封于汾川,为汾神。汾川,在今太原附近。)......

河南濮阳挥公墓
(三)河东永济县有张城,为张氏始祖挥公所封张国所在之地。
《汉书 . 地理志》云: “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 宋罗泌所撰之《路史 . 国名记》记载:“黄帝之子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可见,古张国是存在的。那么它在何地呢?
高阳氏即位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即帝颛顼。挥公因发明弓矢,被颛顼赐姓张氏,官弓正,主祀弧星,封于张城(今山西永济县张城)。挥公一生辅佐颛顼。《路史·疏仡纪·黄帝纪上》:“挥…造弧矢及司率罟,受封于张”,《路史·国名纪》:“张,挥之封。”挥公作为黄帝嫡胄、弓箭的发明者封于张。古张国,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张城。
《蒲州府志》记载, 诸侯国张,就在其郡地。其文曰:“张, 《国名记》云古挥之封,或云黄帝臣张若封。王符(《潜夫论》)云:‘今河东有张城,西张城,至晋为大夫张老采邑。岂晋张之祖所出耶。’” 张若,据《庄子》记载,乃黄帝时人物,张氏家谱记载其即挥子昧。
《山西通志 . 临虞今古分合辩》云:“临晋旧志引《括地志》云:张扬城一名东张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里。” 刘纬毅编著《山西历史地名录》曰 :“东张城:在虞乡西北有张扬故城,一名东张村,今称东开张村。” 可见,古张城,即今山西省永济市之东其地,就是古张国,亦即挥之封地张。
张国,其地属古之解(或者紧邻解)。春秋时,晋献公于解地置解粱城,故解又称解梁。而《解县志》云:“解梁也称涿鹿”,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就发生于此。解名即得之于此战。《孔子三朝记》云:“黄帝杀蚩尤,其血化为卤,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 《路史 . 外纪四》云:“黄帝传战蚩尤于中冀而殊之,爰谓之解。解者,宋之解州,今山西之解县也。” 涿鹿大战后,“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即解梁),“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蒲坂,安邑均属解。史称 “尧都平阳” (今临汾市),然而也有 “尧天舜地,尧都禹城” 之说。在黄帝时代,河东之地是黄帝以至尧、舜、禹这些中华民族早期各部族及部落联盟的中心地区。挥是黄帝胄裔,在黄帝部落开拓时期,官为弓正,主管制作弓矢,举足轻重,封于部落联盟的中心地区,张氏以封地为姓氏,也是汉族得姓的又一重要来源。
山西省永济、临猗一带,古属河东蒲州府临猗县。1986年出版的《山西省临猗县地名志》记载:“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时代,当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前后,距今约4000多年。《蒲州府志》载:‘张,国名。〈纪〉云:今河东张城西张城,至晋为大夫张老采(邑)。’另据《风俗通》、《广韵》所载挥为黄帝第五子,始造弦而张网络,猎鸟兽,世掌其职,黄帝赐姓张,封邑于张地,即今东张、西张一带。”临猗县至今还有地名为东张、西张、南张、北张等村落,毫无疑问这些地名的形成与张氏始祖挥公封地张城密切相关,张城经过数千年沿革,成为今天的东张、西张、南张、北张等地名。
在上古时期张氏先民可能迁徙路线:挥公出生于青阳(清河),幼年随父玄嚣长于穷桑(曲阜),成年随颛顼官于帝丘(濮阳),观弧造弦赐张姓,受封于张城(永济县张城)。
(四)张氏二世祖昧公、台骀父子入晋治水
后共工(炎帝后裔)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山(今山西长子县,实为地震),引发滔天洪水,挥公之子昧公被派入晋治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通鉴纲目·前篇》:“少昊金天氏次妃生般(疑为挥公),为弓正,制弓矢,主祀弧星,封于尹城,有子曰昧,为玄冥师于高阳之世。”玄冥师即治水官吏。

台骀公治水
其后昧公之子台骀,子承父职,采用渲堵结合之法,成功治理了山西洪水,被颛顼分封于汾川(太原附近)。《左传·昭公元年》:“(前542年)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据考证,在上古时代,汾河本由北向南至三门峡注入黄河,后由于晋南一带地壳运动频繁,中条山不断隆起,致使汾河下游河道中断,发生汾水与洮河(今涑水)争道的现象,造成晋南广大地区水灾泛滥。在此时,昧公父子,肩负治理汾河的重任,奔波于三晋大地。后台骀公经过细致周密勘测,从侯马西折新凿河道直通黄河,使汾、洮二水分流,晋南从此变成沃野。台骀因治汾有功,被誉为“华夏治水第一人”。帝颛顼嘉之,封诸汾川,张氏从此定居太原。台骀死后,当地百姓奉之为汾神,为其立庙造碑。今山西太原、宁武、汾阳、侯马均保留有台骀神庙。其中侯马台神庙始建于晋平公时(前557——532年)。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台骀公被追封为“昌宁公”。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又被追谥为“灵感元应公”。
《姓氏考略》载:“黄帝子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左传》:“杜预注曰:‘太原,晋阳也,台骀之所居’”。
据史载,在远古时期太原盆地一片汪洋,滔滔汾河在此汇聚成烟波浩瀚的晋阳湖。后台骀宣汾障泽,“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人民始居太原。前497年,晋卿赵简子派家臣董安于筑城于此,始称晋阳。后又派家臣尹铎加固,智氏围晋阳,晋阳城屹立如初,赵襄子赞尹铎固城足食之功,遂将晋阳城改为尹城。
据族谱学家张海瀛先生考证尹城在今太原晋祠南五里的王郭村。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龙山,东麓神仙峁下有青阳河,古有青阳庙,祀张氏先祖青阳氏玄嚣,张孟谈配享。战国初,张孟谈相赵襄子抗智伯解晋阳之围,功成身退,隐于“负丘”,亦即此处。
纵上所论,张氏的得姓始祖姬挥,出自黄帝第五子青阳氏玄嚣,挥公夜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被封“弓正长”,简称“弓长”,赐姓张氏,张氏子孙世袭其职。“弓正长”,“三黄五帝时期”官职名称,是指“管理监督弓箭及兵器制造的管理机构最高首领”。张氏得姓是以官职名称为姓氏,或者说是以职业为姓氏,或者说是以国名为姓氏。
二世祖昧公入晋治水,三世祖台骀继父业,宣汾障泽封汾川(太原附近),张氏先民从此定居太原。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秦统一六国,张氏迁播,遍布天下。
二、下峪镇历史沿革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撰文
下峪镇古代名曰:“赀谷”,下峪村过街楼上嵌有门额石刻“古赀谷”三字,至今仍保存完好,清晰可见。
据《洛宁县志》卷一 大事记 记载:“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雍州刺史王诞后军外兵参军庞季明入长安招和夷。夏,自赀谷(今下峪)入卢氏,过高门木城西去。次年庞季明召集卢氏少年训练于荀公峪(今兴华镇)”
《洛宁县志》卷一“大事记”

《永宁县志》卷八 雑志 大事记 《永宁县志》卷二 山川志 《通鑑纲目》 记载:“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宋随王诞遣雍州刺史参军柳元景将军薛安都等将出兵弘农,参军庞季明年七十余,请入入长安招集夷。夏,乃自赀谷入卢氏。薛安都等因之,自熊耳出。”
《水经注》记载:“宋书 后军外兵庞季明进达高门木城。”
《水经注》记载:“庞季明入荀公谷。”
在古代,下峪村一带为貲谷。秦、汉、三国至两晋时期,古貲谷归属卢氏县;北魏时期貲谷,属北魏南陕县。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在今洛宁西境置南陕县,治长水城,县治在今洛宁县长水镇西长水村;西魏初期(535——552年)古貲谷属南陕县;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南陕县为长渊县,貲谷属长渊县;隋义宁二年(617年),唐高祖李渊攻取长渊县,避其名讳,改长渊县为长水县,治长水城,县治仍在今洛宁县长水镇西长水村。唐宋时期古貲谷属长水县。
按:“长水县本汉卢氏县地,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分卢氏东境库谷(今底张峪)以西,沙渠谷以东,置南陕县。”
古貲谷后演变为柳林镇,当在唐宋之际,具体时间不详。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永宁、长水合县,名为永宁县,自元朝至元三年至明末,柳林镇属永宁县。
明末时期下峪建村。相传在明朝末年貲谷山涧洪水爆发,淹没柳林镇,柳林镇被毁大半,不可修复,为安全长久计,柳林镇西迁建村,称为“下峪”。
清初至民国二年,下峪镇归属永宁县。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里保志”记载有“下峪村”“下峪铺”等名称;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四“里保志”记载有“下峪街”属西路底张里第十保。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里保志”记载有“下峪街,在长水西南五十里。”属西路底前里。
民国二年至今,下峪镇归属洛宁县。

据《下峪董氏祖茔墓碑》记载:“先祖林仪公初居山西洪桐,后迁居于此,葬于柳林之北。”(下地村后面)。据此可知,柳林镇原址就在马坟沟出口与石桥沟以东的开阔地带,且在大石桥之下,其地柳树成林,建立村镇,故以柳林名之。其理由是,既是山洪暴发,必然是南北两河汇集,水势猛涨,势不可挡,所以才湮没村镇。
柳林镇西迁时,后上庄王家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鼎盛时期,建百王庙(南庙)、立牌坊、修过街楼等,都是王家出巨资援建,因后上庄在南涧河的上游,“新柳林镇”在其下面的峪里,故王家人常称“新柳林镇”为“下峪”,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名为“下峪”。
据《下峪村戏楼石碑》记载:“邑仁侯洪太爷恩准下峪甲碑,时道光二十年二月。”由此可见,从此改称下峪甲。下峪火神庙上殿石碑上也有记载:“邑治之西百里许曰下峪镇,径通三关之险,路连九岭之遐,二川交融,八岭互拱,商贾云集,民稼桑农……”可见,下峪古镇是个洛卢交通的必经之地,商客不断的豫西重镇。

下峪村老街文昌阁,时称“过街楼”
柳林镇,在今下峪村东二里许东坪,柿树坡门下。后因 柳林镇被山涧涨水冲毁后,村民向西迁移建立新街,逐渐形成村落,即下峪村。下峪村北依五龙山,南朝象君山,地处峡谷之间,四面群山环抱,山川修美,人杰地灵。下峪村为洛宁西五镇之一,历来为商业集镇,闻名豫西。下峪村老街东大门为一石牌坊,雄居于洛卢古道之上,此牌坊为道光二十九年所建“旌表敕赠修职郎王润邦妻.......母陈氏孺人节孝坊”,牌坊上方石刻文字有“圣旨”“纶音”;牌坊石刻文字有“淑德永被”“有丈夫气”“巾帼完人”“节孝楷模”,建造精致,气势宏伟,为下峪街一大景观,堪称洛宁一绝。下峪村老街西头为文昌阁,时称“过街楼”,是下峪村老街的西大门。“过街楼”上方有石刻门额“古貲谷”,这是下峪村唯一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
三、下峪镇张氏家族概况序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撰文
洛宁县下峪地区张氏家族,大抵在明清时期,先后有十多个张氏支派迫于生计相继迁移下峪一带,有的来自洛宁县长水以东的川塬区,是那里张氏大族的支系;有的来自外县、外省,或为避兵,或为逃难,或为谋生,或为逃荒等,不一而论,各有其因。在下峪地区,张氏家族散居四处,星罗棋布,遍布各村,支脉众多,各有渊源,自成体系。数百年来,张氏家族在这片广大地区生活着,张氏先民勤劳创业,自给自足,繁衍生息,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美好生活。据调查考证,在下峪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张氏家族主要有:下峪村下村张氏、碓臼峪张氏、崇阳北坡张氏、马坟张氏、康沟张氏、庄头张氏、沟底张氏、沙沟张氏、北至张氏、崇阳下河张氏等十多个支派,各自立祖,自成一脉,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至今传10余世,下峪地区张氏家族人口约1000余人。
“弘扬优良传统,传承张氏家风”。张清华先生受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委托,负责整理下峪地区张氏家族的发展历史,张清华先生利用工作之余,不辞辛劳,走村入户,采访张氏家族知情人,了解各支派族史,查阅张氏各支家谱、神祗(祉)及有关碑记,调查、搜集、考证张氏家族各个支派的基本情况,陆续整理出下峪地区张氏家族各支派概况,系统介绍了下峪地区张氏家族各支派的来源、繁衍、迁徙、分布、人物、排行字、族规、家训、人口及现状等情况,以便张氏后裔了解本族历史,传承张氏文化,孝友传家,和睦乡里,爱岗敬业,报效祖国。同时期冀张氏族人弘扬张氏优良传统,传承家训家风,是为序。
四、下峪村下村张氏家族概况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张清华整理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审订
据先世相传,明洪武年间张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河南府永宁县(今洛宁)杨坡后里河底一带安家。张氏迁居永宁始祖名字不详。下村张家是洛宁县河底张家的一个分支,西山底亦有本家族人(张四毛)。在社会动乱、历史变革中,张氏家谱失传,神祗被毁,张氏世系无法考证,无法与河底本家认祖归宗,实为人生一件憾事。现在根据先祖口传,我将下峪村下村张氏家族的历史予以概述。
下峪村下村张氏本支始祖名讳失传,先世相传本支始祖约于明朝万历中期(1600年)迁居下村(下峪村下村)立祖,安家立业,垦荒种地,耕读传家,自成一脉,繁衍生息。
张氏本支始祖自迁下村以来,前面数代,俱不可考,皆葬下峪村西头张氏祖茔。现在张氏家族通行的张氏世代排列,是从张氏各支支茔支祖立祖,不包括张氏祖茔所葬数代先祖。
张氏家族自本支一世祖至五世祖名讳无考。传至五世祖时,张氏家族发展到十余户,60余口人。其中有我支祖外号“张三坳”者,就拥有良田260多亩。在柳林镇西南七里坡(今下峪村西南3里许)有“柳沟洼、杨家洼、西坡洼”三个山坳,这三个山坳里的土地,都是张家的产业,因此人称我五世祖为“张三坳”;六世祖有张嘉善、张嘉言、张嘉由、张磨子、张西奎、张年、张尚灶等弟兄七人;七世有:张改之、张忠、张聚财、张永聚、张三合、张石头、张伏西、张盛、张旭、张西友等弟兄十人。七世祖时同族兄弟十人,分为十门,自立门派,衍传至今,后裔人丁兴旺。
传至清末、民国时期,豫西山区刀客横行,军阀混战,人民流落失所,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下村张氏家族凋零大半。大门、二门五辈单传,三、四、六、五门七辈单传,八门三辈单传,七、九、十门相继绝后。张氏家族许多田地竟然无人耕种,只能转租他人。七世张忠因母改嫁随母迁至寒鸦沟,张聚财投奔舅父移居兴华北寨后,张盛携子移居故县岭南上沟,张石头移居故县焦子河,张伏西、张西友二人乏嗣。唯有张嘉善尚在下村居住,在民国年间曾任下峪保保长,张家人口下降至二十余口。
解放后至今,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是下村张氏家族的发展壮大时期。下村张氏八世人有张寅虎、张保罗、张建周、张文治、张文生、张生、张法子、张成、张庆等同族弟兄九人;九世有张遂旦、张清华、张清民、张青武、张幸福、张中福、张民福、张振福、张华朋、张朋治等同族弟兄十人;十世有张汇慧、张慧亚、张慧杰、张海峰、张海飞、张海洋、张海波、张志杰、张航贝等同族弟兄九人。以上所录仅为可考的家族人名,不可考的也有很多。
张氏家族原有家谱、神祗(祉),记载详明。1966年在“除四旧”运动中,俱被烧毁,从此张氏历代祖讳失传。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因兵荒马乱、天灾、人祸、求学、经商等原因迁居外地者,俱不可考。
下峪下村张氏自支茔立祖至今传十一世,下峪下村张氏后裔74人。下峪下村张氏后裔主要分布在下峪村下村、故东寒鸦沟、兴华北寨后、故县岭南上沟、故县焦子河等村。
1、张氏祖茔
张氏祖茔在下峪村西头,槐花寨南坡根,坐北向南,占地1.50亩。张氏家族自始祖起数代先祖俱葬祖茔。后繁衍日众,另迁支坟于别处。张氏祖茔内有多个墓碑和碑楼,柏树参天,遮天蔽日,庄严肃穆。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下峪西头门上的张家祖坟被夷为平地,张氏祖茔历代先祖墓冢、墓碑、碑楼、柏树俱被毁,一切荡然无存。每逢清明节上坟祭祖,张氏后裔也只能在祖茔旧址压纸,挂些纸条,烧纸,上香,凭吊先祖,聊表后辈纪念先祖之心。
张氏本支始祖自迁下村以来,前面数代,俱不可考,皆葬下峪村西头张氏祖茔。现在张氏家族通行的张氏世代排列,是从张氏各支支茔支祖立祖,不包括张氏祖茔所葬数代先祖。
2、张氏家谱
下峪镇下村张家原有家谱神祗(祉),记载详明。1966年在“除四旧”运动中,俱被烧毁,张氏家族自始祖及历代先祖名讳、世系俱失传。
现存《张氏家谱》修于2005年,由张清华根据先辈口传重新编纂而成。
《张氏家谱》分五部分:序言:细说修谱初衷及家谱概况:第一章:发展简史,追述发展历程;第二章:族谱,分读谱说明、前七世总谱、支谱三部分,详尽反映所有的传承关系;第三章:人物小传,集中体现本族优秀儿女的风采;第四章:附录,收录张氏家族排行字、张氏家训、通讯录及祭祖活动等内容。
清道光二十三年《重修菩萨、火神、五瘟大使庙碑序》记载:
有张孟泽、张文星、张龙光等人重修庙宇。
张氏家族世居下峪村,乾隆、道光年间有碑文所记载:“张子英、张孟泽、张文星、张龙光”这四人可能为我张氏先祖名讳。特此收录,以待考证。
3、张氏人物志
下峪街地处两涧汇集,八岭拱护,沃野良田,人杰地灵。下峪下村张氏在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人才辈出。清代以前,皆不可考,仅录民国以来可知者于后。
张嘉善:民国年间曾任下峪保保长。
张寅虎:1950年任下峪乡农会主席。
张保罗:(1929--1997)1948年参加革命,在洛宁县第七区区干队工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勤,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在程岭小乡任武装干事,后任崇阳中心乡武装部长、中心乡长,1960年下峪乡邮电所负责人,返乡后任北寨后村支部书记二十余年。
张清华:生于1960年,1988年 7月毕业于洛阳大学文史系中文班。1978年参加教育工作,中共党员,中教一级职称,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任崇阳小学校长、下峪乡中校长、教育支部书记,著有中小学乡土教材《百年下峪》,近年在多个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下峪轶事》、《乡村恋歌》等诗文上百篇。
张汇慧:2004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从教,下峪镇中心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张海飞:2010年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
张倩倩:2006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赵村镇西陈宋小学教导主任。
4、张氏家族排行字
先世相传,下峪下村张氏家族排行字辈为:“开、成、年”三字,无头无尾,上下无法承接。先世相传,我张氏家族排行字,六世为“嘉”,七世为“开”,八世为“成”,九世为“年”。
2005年,张清华主持编纂家谱时,在原有排行字基础上,后续排行字16个字,合起来共为20个字,从六世开始用。即:
嘉、开、成、年、慧,
雅、诗、欣、鸿、运,
璞、坚、泽、怡、莹,
志、恒、睿、智、兴。
今后我族若能与祖居地本族认祖归宗,以原有排行字辈为准。
5.张氏家训
下峪村下村张氏家训,是2005年编纂家谱时重新修订的,即:
团结互助不内讧,自强自信不自卑。
千里上坟不忘本,勤俭耕读不荒废。
敬老爱幼是美德,遵纪守法是本分。
文明谦让讲礼貌,乐观向上有精神。
张泽武修订的《张氏家训》
耕读传家,勤俭为本;立志高远,自立自强。
孝友传家,和亲睦族;修坟祭祖,不忘根本。
遵纪守法,文明谦让;敬老爱幼,团结互助。
培养人才,后继有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6.附录碑文文献
下峪老街西头的火神庙,清乾隆五十五年移建于此。
清道光二十三年《重修菩萨、火神、五瘟大使庙碑序》
“兹庙之建由来旧矣,迹其始,原在街外西边,乃张君子英重修,有残碑可考。风蚀雨渍,损其旧制,彼时有侯铨分州王君文秀者,系有清公之长孙,慨然以功德×××理人募化若干金,遂于乾隆五十五年移建于此。迄今已数十余年,被风雨剥蚀,房垣倾颓,神像损伤,几暴露于光天下矣,今有段君景遇、任君万福及崔君礼德、××××尚君法、兴、殿元、殿鳌、张君孟泽与文星、龙光等观之心恻。因在街坊村××××董其事,仍其旧址,重为修理,于脊瓦之参差补葺之,使其坚固;檐之毁××××内外墙之损坏者粉饰之,使足壮观;神像之缺手足耳目者,捏塑之,使成×××可像者,乃威然,而可畏焉!盖此举也,修理之功,固不容淹没弗彰,即施财者,××××岂无传哉!用是醵金镌石以誌之,使永垂不朽云!是为序。
邑庠生员 李文炳 撰序并书丹
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黄钟月中浣 立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