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放风筝趣事
林金石
阳春三月,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这让我想起了一首童谣:“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放风筝,在古代也是非常盛行的,有古诗为证,读着一首首放风筝的古诗,不禁掩卷而笑。
如最有名要数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了,无论男女老少,对这首诗都能倒背如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农历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迷醉,那些天真活泼的孩童啊,一放学就马上跑回家里,把书包往地上一扔,约上邻家几个伙伴,拿着精心编织的风筝(古人称为纸鸢),匆匆来到田野里借助东风把风筝放飞到天空中。这首诗描写了孩子们即使身在课堂,可心却早已飞到了放风筝上,体现了孩子们盼望放风筝时的急切之情。
“文辞苦思徒妨睡,官职虚名不疗饥。垂老始知安乐法,纸鸢竹马伴儿嬉。”这是宋代诗人陆游所写的《村居书事》,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老者,人虽老,可心不老的人物形象,可爱俏皮中又不禁让人心生悲感,因为此时的诗人已经是耄耋之年了,他为了大宋江山,本想戎马一生,但事与愿违,自己壮志难酬,上不能报效祖国,下不能抚恤黎民百姓,因此,那官职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如今人已老,想要远离尘世,寻找一些愉悦身心的活动来安度晚年,可是,寻什么活动最好呢?哦!明白了,那就是和孩童们一起放风筝,骑竹马,嬉戏打闹啊!读着这首诗,我不禁想起了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情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诗人表面写喜,实是以喜趁悲,读着读着,掩卷而笑之时,眼睛也被泪水濡湿了。
清代诗人孔尚任有一首题为《风筝》的诗更是有趣,“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这首诗写的是儿童们成群结队,穿着红裤子,挽着裤腿,一手拿着风筝的丝线,一手指着天空骂道:别人都夸赞你说春天来得早,可是你为什么不送我一阵春风,好让我的风筝飞上天空?诗人刻画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在放风筝时,因为没有春风而指责天公,读来真是让人捧腹大笑:“这是谁家孩童?真淘气!”
同是清代,另一位诗人骆绮兰在《春闺》中这样写道:“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这是一位女诗人,春天虽然来临了,但寒气未消,好不容易盼到了晴天,我因为贪睡,起得晚,待我起来时,推开纱窗,突然发现,窗外那棵银杏树上挂着一只风筝,也不知是谁的风筝被风吹断了线飞来这里的呢?看着杏树上的那只风筝,真是令人羡慕啊,因为,放风筝是男孩子的事,我一个女孩子只能待字闺中了。这首诗写出了女诗人既羡慕又想和男孩子一样去享受放风筝的乐趣,但又很无奈的心情。
阳春三月,读古诗,放风筝,得闲情亦得雅致,这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情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