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词故事】之三
潇湘刀笔舞花狂
作者 雷波涌

思定里,行廊尽处留址。嘉禾万亩绕村前,桂阳与契。楚天沃土贯河汊,家家仓满渔米。 瑞泉涌,人辈济,国材浩荡潇水。荷锄垄上看经书,不闲逝岁。酒旗戏鼓说兴亡,经天纬地湘子。 古今乐道热血士,下龙潭翻浪波底,入虎穴如归第。约来神鬼嘱言胸中意,如派春忙农桑事。------《西河-归乡定里》
这是我一直比较喜欢自己所填的诗词之一。词中嵌有我家乡的省、县、镇、村及临近县、镇、村的名字,诗情画意当中描绘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湘人耕读诗书、豪勇风雅的习性。受湘楚大地的濡染,也就不难想见到我本人的一些特质,而一句:“约来神鬼嘱言胸中意,如派春忙农桑事”,那般从容、那般淡定、那般霸气,怎么看都像是只有我们湖南人才能写出来的诗句!
毛主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是湖南伟人的情怀;而我的“荷锄垄上看经书”,则正是大多数湖南人普遍的情境。出生于湖南农村,少年时代生活在湘南乡下,自幼学文习武、耕种读书两不误。我也不例外,只是更多了一个吟诗作赋的爱好!
当然,在20世纪6、70年代的农村,毕竟务农是最光荣的。作为乡下人,如果太重读书,一样会被指责,写诗作词就更易遭到非议了。所以我那时候放牛、放鸭、割禾、割猪草、舞枪弄棒或农忙农闲之时,偶有所感、偶有所吟,除了跟父亲还可以分享外,大都在自我欣赏之余,便压了箱底。
有这么一组《江南春》小令,若干年后翻出来,想了半天才敢确定是我自己填的。《春忙》:“晨雾重,染花腥。柴门鸡赶早,栏院放牛耕。孤村忙碌收春尽,唆使黄莺随客行。”《赏雪》:“迎冰雪,赏奇观。远山莺泣冷,近树雀嘘寒。巍巍蜡像伏关塞,莽莽银龙舞岭巅。”《暖冬》:“东风近,渐情酣。酒香留过客,室暖拥春轩。深山屋后竹思醉,瑞雪窗前梅欲燃。”“重温词中意蕴,“精气神”俱在,谁还会叹儿时的清苦呢?再看这首《五律-乡居雪天纪事》:“地母尝咸淡,天公撒白盐。寒庐围灶盼,茅舍剁椒腌。佐兴芝兰呛,解馋涕泪添。引觞何以戚?窗外玉倾田。”前六句写乡民腌制剁椒之事,用“地母尝咸淡,天公洒白盐”扣雪景,大气而贴切;又用“引觞何以戚,窗外玉倾田”来表达“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愿景。通篇大小景致概览,既恢宏又细腻,犹以“窗外玉倾田”之妙笔使意境陡然升华。
春过雀桥几度,独见檐茅不绿。灶冷断炊烟,门外飘来寒雾。凄楚,凄楚,鹤子梅妻相顾!------《如梦令-乡居记忆》
即便是真要表达乡居之苦,这首词依然隐含着不畏清贫,处贫贱之身而不失高洁性情之意。尽管“春过雀桥几度,独见檐茅不绿”,尽管“灶冷断炊烟”,尽管“窗外飘寒雾”,尽管一时感到“凄楚”,但仍然是“鹤子梅妻”也。
鸟儿催起叽喳,抓来小枕瞄窗打。忽闻怪叫,儿朋鼠窜,几声笑骂。水里摸鱼,树中掏蛋,骑墙翻瓦。稚童循细小,一身骨碌,便钻过,黄牛胯。 不背经书典籍,问琴棋,敢争高下。垄边对弈,山前横笛,吹芦鞭马。休得轻觎,丛林练剑,湖塘投靶。石漂如燕掠,浪花点点,出桥头灞。------《水龙吟-童趣》
我的这首词写儿时童趣,基本反映了作为乡下孩童“水里摸鱼,树中掏蛋,骑墙翻瓦”、“垄边对弈,山前横笛,吹芦鞭马”、“稚童循细小,一身骨碌,便钻过
黄牛胯”的顽皮自乐以及“问琴棋,敢争高下”和“石漂如燕掠,浪花点点,出桥头灞”的不凡脱俗之状,至于“不背经书典籍”,实际是说年龄还小,到时一定是会接触经书典籍的。对此,我在另一首《潇湘神-少年楚郎》中有更直接的解答:
耕读忙,骑射忙,少年羡那锦衣郎。剑醉残阳诗韵案,潇湘刀笔舞花狂。
此词围绕“少年羡那锦衣郎”,描绘“少年楚郎”不以“耕读忙,骑射忙”为苦,反以“剑醉残阳诗韵案,潇湘刀笔舞花狂”为乐的精神面貌,透出豪气干云,豪情万丈,豪放不羁的浪漫,其实就是我少年时期的人生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