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蜡
张念龙
蜡烛和路、桥、父母、老师一样,都被冠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头衔,都戴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光环。所以有李商隐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的千古名句。人生确实如蜡,然而,并都是激情的燃烧,还有平平淡淡属于自己人生的一角。
人生如蜡,是因为人活着要有价值。光和热是世人对蜡烛的呼唤,也是蜡烛价值的表征。蜡烛从模子里出来,就被扣上了奉献的帽子,它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都得按照这条既定的路径走下去。在人们的高歌与厚赞里,蜡烛要把光燃到最亮,把热烧极致,哪怕是烛泪滴滴。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辜负它的使命,才能回馈世人对它的赞美。
人生如蜡,是因为人生总会有无功而返。正如梁衡所说的,并不是所有的蜡都能发光发热,总有一部分变成了泪滴。这部分泪滴实质上是废蜡。人生也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开花,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结果。大多时候我们做的都是有用功,也有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我们的努力与付出都没有结果,实质上这部分也是白费力气。
人生如蜡,是因为人生总有不能自主的余地。一根蜡烛,很多时候是点不到根的,总会留下一小截的蜡头,或短或长。这并非蜡烛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受烛台的限制。人生也一样,自认为百分之百努力了,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只能发挥百发之九十九,甚至少一些,甚至是有力使不上。个人奋斗也好,帮助别人也罢,那点空间自己做不得主。
人生始蜡,是因为人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烛焰向上,泪流向下。再卑微的生命也会发热,比如星星之火;再渺小的生命也会发光,比如萤火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萤虫之光,亦可烛照。无论是刚刚买回来的整支蜡烛,还是点过的一截蜡烛,无论是制作饱满的高烛,还是简简单单的小蜡,尽管释放的热点不同,但都保持着向上燃烧的姿态。
人生如蜡,是因为人生总有奋斗的艰辛。三穷三富过到老,烛泪就是那些兜兜转转与磕磕绊绊,是一次次的跌倒,是汗水上和泪水。每发一束光,要经过上千度的灼烧,又好比琢玉,要经过千刀万刀。没有人是顺风顺水的,遭遇的波折只是多少或是先后的问题。功成名就得流汗,甚至流血。没付出就没收获,不遭罪就没回馈,不掉肉就掉队。
人生如蜡,是因为人生总有光与影两个方面。再明亮的地方也有暗角,再光鲜的面庞也有微瑕。不是发光了,就没有影子了,正因为发了光,才照出了那些影子,才会有灯下黑的可能。人生不也是一样吗?是非交织在一起,功过也不能分开。孰能一生正确?孰又能一生无过?有时候,正确的越多,质疑的声音越多,越是成功,经历的失败越多。
人生如蜡,是因为人生总有油尽灯枯之时。我们总是强调向上的火焰,关注燃烧的激情,却忘了它也有烛焰减弱之日,也有燃烧殆尽之时。就像路,再坚固的地基也有承载的寿命;就像蚕,再肥硕的茧也有扯尽之时。所以,作为父母,跟不了子女一生,作为老师,教不了学生一辈子。岁月也会在他们的脸上刻下皱纹,衰老是生命的必然。
正如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说:“人生就像一支蜡烛,总有一部分蜡变成了光和热,另一部分蜡变成了泪滴。”有光热,也有泪滴,有无尚的荣光,也有荣光背后的辛酸、痛楚和无奈。
这才是蜡烛的常态,也是人生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