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夏称人话养生
李成林
“鲜怡寡乐负清明,帘外花如红泪倾。又是残春将立夏,如何到处不啼莺。”草长莺飞之后,残红落尽,春天就这样过去了。体验着温度升高带来的不同感受,看着山川河流的绿意葱葱,不禁想起了古代帝王的迎夏仪式和古人迎夏称人养生的传说。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孟夏时节就要开始了。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民间的习俗也有不少,尤以称人影响最大。所谓称人,就是在村口悬挂一杆特制的大木称,秤钩悬挂一张椅子或是竹筐,男女老幼轮流坐到这个椅子上面或竹筐里,进行称重。
每次称人,司称人一面打秤砣,一面根据所称人的性别年龄,说着不同的吉利话。而且,秤砣只能由里往外打,不能由外往里打。也就是说,只能越称越重,不能越称越轻。
至于这个称人的由来,民间有着不同的传说。但每一种传说所蕴含的意义却大同小异。那就是,希望经过一个夏天,人们的身体没有受到影响,体重没有减少。
这个愿望放在现代社会,好像有一点匪夷所思。难道经过一个夏天,人的身体会受到多大的影响,体重就会减轻吗?
年长的人,可能都有“瘦夏”的经历。夏天,气候炎热,蚊虫施虐,人们不但得不到良好的休养生息,而且,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因为夏天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时期。夏种、夏管、夏收,没有一天轻松的日子。最重要的是,夏天也是人们生活最艰苦的时候。头一年收获的粮食所剩无几,当年的粮食还没有收获登场。很多家庭根本没有吃的,野菜、树皮都成了人们填饱肚子的日常食物,瘦夏成了常态。古人称人,也只是人们良好的愿望罢了。
现代社会注重养生,夏天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季节。传统中医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理应以变顺便。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我们不需要称人保重,但也要清淡饮食,养心养生,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