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底色
——电影《地久天长》观后
董修宁
关于债的说法很多,有因借贷而生的钱债,这个当然是债的本意。延伸出来的债就多了。譬如
因仇而生的血债,因情而生的人情债,这个应是债的转喻之意吧。由于背负了种种债,产生了心理压力,严重到良心发现,就有了“良心债”一说。做了对不住对方的事,感觉到了亏欠。每每想起,就惴惴不安,进而想办法去弥补,非偿还了方觉心安。
电影《地久天长》就是一个偿还良心债的故事。生活在都市里刘沈两家,好的跟一家似的,两个孩子星星浩浩更是就是形影不离亲如兄弟。但命运突然变脸,一场溺水事件 ,让刘家永远失去了爱子星星。
如果刘家不是独生子,这家人也不至于陷入无望的境地,但这个生孩子的机会却被沈家女主人李海燕浩浩的目亲彻底封杀了。在计划生育红线铁律的高压下,李海燕作为厂方领导,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先拿自己的朋友星星妈王丽云开刀,逼其做了人流。
爱子痛失,养子背叛,胎儿流产,下岗失业,让刘家人生活跌入谷底,他们离开都市到了遥远的南方谋生生,在艰难中度日,“贫贱夫妻百事”哀啊。
沈家呢?生活风平浪静,浩浩上大学,当医生,老爸沈英明搞房地产,本来平起平坐的两家人,多年后,家境至于天上地下。
多年来,两家不是没有交集的机会,但都被那刘家拒绝了。流年暗换,沈家背负的良心债越来越重了。
多年后,他们有了见面的机会,刘家两口子回到了故居,屋里的摆设如旧,但“物是人非事事休”,不堪回首啊。两家还能摒弃前嫌和睦如初吗?
浩浩妈李海燕的良心债,是那个未曾面世就终止呼吸的胎儿,因这次流产,朋友一家只剩下相依为命的夫妇二人孤独地过活。她痛心,她后悔,她要向朋友倾诉。浑身插满管子的李海燕终于见到了“债权人”,面对朋友,她呼吸急促,说出了忏悔之语后溘然长逝。
浩浩,这个身为医生的年轻人,也发自肺腑地表达了悔意,原来当年好朋友星星的死,竟然是缘于自己意气的“一推”造成的。
一对母子的真诚忏悔,一场偿还良心债的马拉松,让观者心灵震撼,唏嘘不已。李海燕沈浩浩母子的错,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但他们不推诿,敢于面对良心的拷问,才是弥足珍贵的。
“良心”无疑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不过被当下的拜物教世风吹淡、稀释了,变得影影绰绰,缥缈到几无形迹。
提提“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吧。东晋的王导恐因弟弟王敦造反祸延己身,向当时的权臣周顗周伯仁求救,想让他在晋元帝面前替自己开脱,可周伯仁以冷漠待之。后来,王敦得势,要杀周伯仁,一旁的王导想到伯仁对自己的冷遇,竟一言不发,结果,周伯仁人头落地。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伯仁当时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原来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痛哭流涕地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得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人生在世,人人都负有责任,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受恩者的责任,不作为者当受到良心谴责,王导对于良友的救命之恩,漠然视之,真相大白后痛哭流涕,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不能不说是个要良心之人。
无论是《地久天长》里的沈家母子,还是东晋的王导,都对自己的良心债不遮不掩,主动自责。大错虽无可挽回,却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反观生活里的各色“老赖”,面对所欠之债,要么逃避,要么百般抵懒,甚至反咬一口,和上述二者相比,不啻云泥之别。
《地久天长》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好评,是因其彰显的人性底色,似涓涓细流汇入了贫瘠干涸的天地,可谓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