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里的岁月
杨丽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你是俗人还是雅人,只要食人间烟火,你就会对吃进嘴里的菜肴变化有深刻的体会,菜篮子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它里面的内容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但是却是最有温度、最接地气、最有话语权的。
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刚刚复苏,生活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粮食都要精打细算的去吃,常见的主食都是白面和玉米面掺着的发糕,佐菜也都是那些常见的自己地里种的白菜,萝卜,只有逢年过节才可以改善一下生活,吃上一顿白面饺子。那时候的鸡蛋是个奢侈品,是菜篮子里的常客,但是不是吃的,是要积攒下来拿到集市上换油盐的,除非孩子生病了,母亲才舍得给孩子蒸个鸡蛋糕。蒸好的发糕奶奶也不会随便给我们吃,是要精打细算按顿吃的,她会找一个小篮子把发糕高高的吊在房梁上,一是防老鼠,二是防我们小孩子偷吃。
当时的乡村有一个特别的景观,每年霜降过后,到了大白菜收获的季节,田野上就会出现冬储大白菜的队伍,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幼都会出动,肩拉人扛车推,人们会用尽一切方式把一冬的白菜储存好,掉落的白菜帮子,也会被有心的人家捡回去,腌制成咸菜。一整个冬天,餐桌上除了白菜,就是萝卜腌的咸菜,少油又没有滋味,清汤寡水的总会惹来孩子的抱怨,大家都在期盼着什么时候才可以吃上白面馒头,什么时候在冬天里也可以吃上新鲜蔬菜,什么时候才可以顿顿有肉?奶奶的安慰总是带着我们不太理解的忆苦思甜:“你们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想当初刚刚是建国初期,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别说这两样面的发糕了,就连窝头都吃不上,地里的野菜、树皮都被人抢光了,买点儿啥还都得凭票还都限量,现在多好啊,吃的饱,穿的暖,你们还不知足。”而母亲的安慰总是带着美好的希望:“快了,快了,你看现在都分田到户了,只要勤劳肯干,不光能天天吃馒头,到时候肉都会顿顿吃。”
母亲的话没有落空,国家的好政策一次次唤醒了祖国大地上蛰伏的生机,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通了,水通了,电话通了,高楼起来了,乡镇企业也开始红红火火的占了半边天,吃的饱穿的暖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如何吃的好、吃的健康,如何精致的生活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梦想。
人们的菜篮子也逐渐丰富起来,从以前的白菜土豆,到现在的鸡鸭鱼肉,菜品的丰富让大家眼花缭乱。什么红辣椒、紫甘蓝、黄倭瓜、螃蟹、牛肉、扇贝等,不分季节气候,任何时候走进菜市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就连白菜都有好几个品种,什么小白菜、奶白菜、青口菜、娃娃菜,还有那些荷兰豆、茭白、茼蒿、鱼腥草、空心菜等稀罕菜,也纷纷登堂入室,成为百姓们的盘中餐。像西红柿、黄瓜、丝瓜、茄子等,原本夏季才有的蔬菜,现在一年四季都不会断,只要你想吃,天天都有新鲜的蔬菜。反季节蔬菜、南菜北运、北菜南往,菜市场的大门打开了,人们的菜篮子也丰富起来。而那些困难时候用以果腹的野菜却成了人们降脂减肥的开胃小菜。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的小康社会,70年的风风雨雨,人们菜篮子里的景观也从凭本凭票、限时限量供应的一棵小白菜、两个土豆变成了五颜六色的鸡鸭鱼肉。菜篮子是老百姓的一张嘴,它最真实也最直观的反映着国家经济的变化,时代在飞速发展,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菜篮子里的内容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想我们的生活也会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而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