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脱胎换骨
张惜萍
前些天,公司派我参加一个电脑展销会,在会上我风趣的介绍、机智的回答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开心之余,我忆起那些年的经历。
大学时,刚升任学生会主席的我,按计划邀请了系里年轻有为的张教授做讲座。张教授的讲座非常成功,现场掌声不断。结束时我们向他表示祝贺,我不知是太高兴了,还是脑子有点短路,我用力握着他的手说道:“张教授,您虽然其貌不扬,但…”话刚一出口,张教授的笑容凝固在脸上。我本想再进一步赞扬的话卡在嗓子眼儿,弄得气氛很是尴尬。
那天晚上,我懊恼不已,后悔当时怎么就没用“貌不惊人”或其它更合适的词语呢?问题是这件事竟悄悄传开了,同学们课余都拿这个做谈资,更是让我无地自容。反思自己,平时虽然爱看文史类书籍,但不求甚解,尤其对一些相近词语的细微差异很不在意。记得高中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想夸一个同学口才好,却将“侃侃而谈”说成了“夸夸其谈”,为此那个同学好长时间不理我。
后来我路遇张教授,他都是低着头匆匆而过。张教授同乡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优秀的张教授也有心结,初中时常在外貌上受到同学的嘲讽和讥笑,从而有些敏感和自卑。“他对我的措词一定是介意了,不想再次被我的言语伤害。”想到这些,我更加自责和内疚。
“出口伤张教授”外加学生会工作常需要开会讲话,我下定决心就此改变。我买来很多迅速提升演讲能力及口才的读物,阅读时刻意关注一些词语的用法,遇到好的用词和表达立即记下来并有意实践,实践中遇到问题再上网搜索或寻找相关纸制读物阅读学习。
这些积累在我毕业应聘时帮了大忙。当时应聘这家电脑公司的人很多,轮到我时,主考官问了一些专业问题,我都对答如流。接着他问道:“如果把你招进来,先让你去推销公司的产品,你将怎么做?” 我顿了顿,说:“我会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将我们相关性能的产品与之高度匹配,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几位考官相互对视了一眼,最后问道:“如果把你招进来,先让你做一些打水、扫地等杂活,你愿意做么?” 我忖思片刻,答道:“作为公司的员工,理应服从安排,但是我认为杀鸡焉用牛刀?好钢还是要用在刀刃上。”听了我的回答,他们频频点头。工作后,领导告诉我,面试时听我的回答就感觉我能力差不了,言语中透着自信,既能服从公司安排,又能委婉表达出自己的意向。
同时,语言的艺术也让我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公司新推出一批产品—弧面显示屏,能同时显示四块内容,还不缩小字体。经了解,这种产品非常适合某研究机构,他们在工作时要用多个屏幕,特别影响工作效率。然而,掌握决定权的吴博士很难被打动,公司好多人去谈都没成功,我还是决定去试一试。
刚说明来意,他飞快地看看表,“每家产品都说自己的好,我们用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继续介绍时,他很快地打断我,“我现在还有事!”边说边抬脚往门口走。我跟上他,“吴博士,您搞过很多年算法,获得过许多奖项。您研究算法是为了提高效率,我们的屏幕是为了提高您的效率,以前您小屏幕出大成果,若换成大屏幕,一定如虎添翼!”听到这儿吴博士的脚步停住了,“这个产品外加了保护视力的专利设计,您是国宝级的,保护好您的眼睛可至关重要啊!”吴博士推了推镜框,厚厚的镜片后皱着的眉头也渐渐舒展。接着,我们谈得很融洽,这单生意被成功拿下。
三年后的一天,我在行业年会上竟巧遇张教授,我抓住机会为当年的“出口伤他”表达了歉意,张教授微笑道:“听说你现在在公司干得非常好,十分踏实上进,说话也很有水平,年轻人努力就好啊!” 那一天,我多年的心结终于打开。
我终于由当初的词不达意、出口伤人成长为对语言的轻松驾驭。这一成长离不开阅读和学习,是阅读让我脱胎换骨。我也更深刻地悟出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所有的光鲜亮丽,背后都有辛苦的付出;真正的登顶远眺,永远都要心无旁骛。人生确是没有近路可走,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