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红,柳儿绿,杏儿顷间满枝头。眼前的一切勾起了藏在我心底深处的春天记忆。一提到春天,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生机勃勃,百花盛开,万物复苏;一提到春天当今的大多数人头脑中就是旅游踏青场面。而对七十年代出生的我来说,印象更多的是青黄不接,面黄肌瘦,即使玉米面、麸子面馒头也不太能吃饱。尽管如此仍有许多美好的记忆。

我是在满七岁时才上小学的,当时的村小与翔梧故里仅一路之隔,学校的拱形大门面西正对翔梧大院东院墙。走进大门就看见操场和紧邻公路的舞台,操场西中间为二门,两侧东西为三年级教室和大队会议室。走进二门窄窄的过道,就看到南北走向,面朝西的二年级教室山墙。二年级教室将学校分为东大院和西小院,西院与二年级教室相对的是一排三间小瓦房,除二三年级老师在教室后的房间外其它老师都在此办公。北面老家庙作一年级教室,二年级教室背后是一片空地,北为四、五年级教室,教室前栽几棵风姿绰约的柳树。

当时生活水平有限,医疗条件不是很好,但老师们对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却异常关心。记得每年的春天,老师们都会在二年级教室后的空地上支一口大锅用中草药为我们熬一些防治传染病的药。药熬好时往往太阳刚升起不久,这时正好快下课了,老师们就让每个年级学生轮流排队,然后为我们每人盛上半碗,我们就在阳光下老师满满的爱意的注视中趁热喝下。

有时候,下午老师也会带我们到野外去游玩。在游玩期间老师总会瞅准机会让我们利用学过的词语造句,回去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当时的学校,除校长一人为公办教师外,其余皆为民师或临时雇佣教师,现在均已退休,其中一部分已作古。但老师们的敬业和那满满的爱常在我的脑海浮现。 我亲爱的老师们啊,你们的付出犹如春天的阳光一直在我们的心里荡漾,使我们永生难忘。

记得那时候的农村可以说是一年菜半年粮。谷雨前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村西山坡上的洋槐花渐渐开放了。这时我们就会利用星期休息时间带上镰刀、挎篓或篮子去捋洋槐花了。到山坡上后,我们小孩子都找小树和低垂到我们头顶的树枝。刚开始不懂,只要看见是花就捋,后来才知开的太败的最好不要。捋洋槐花时一不小心就会伤到手,到那甜香的美味笼罩着我们,不时地诱惑着我,有时还把含包待放的花骨朵送入口中。

待我们将洋槐花带回家,母亲通常会倒出一小部分用簸萁将叶梗等杂质除去,然后用院子后面的井水淘好,带回家放入盆中用玉米面拌好,摊在篦子上入锅,然后再让我们用大火烧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吃了。出锅后我们每人都会挖一碗,用母亲准备好的醋蒜水拌着吃顿饱餐。其余的母亲会利用空闲时间将洋槐花在开水里淖好晒干备用,待到蒸馒头或吃玉米糁饭没菜时取出就派上用场了。当时每年我家都会晒上一大篮子洋槐花, 但现在这一切早已是物是人非了。
闲暇时间不时想起那年少时的时光,想起那美好的春天,也愿现在的年轻人们都能珍惜当下的一切。

作者简介:李卫民,网名为人民服务。洛宁底张乡人,现在杭州打工。最喜欢的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