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读者
即日起马老虎《同共和国一起成长》书稿正式在洛宁城事平台陆继发表,敬请广大朋友关注阅读。此书稿系马老虎先生生平传记,由段文明先生做序,原河南日报记者王超群题词:“一代人的真实。”
马老虎:因本人阅历有限,才疏学浅,文章中会有不少不当之处,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凡喜欢此书稿而为平台的辛苦编辑点赞打赏者,此书出版后相赠酬谢鼓励。
声明:《同共和国一起成长》书稿由作者授权洛宁城事媒体平台刊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媒体和个人平台转载请署名作者姓名和来源,谢谢!



《同共和国一起成长》
目录
老虎啸雄风 生彩耀平生——《同共和国一起成长》序
一、家传往事
1.悲惨家史
2.国仇家恨
3.见证解放
4.病患童年
二、孩童岁月
1.豪迈誓言
2.共产风刮
3.浮夸风起
4.瞎指挥行
5.急刹三风
6.农村调查
三、跃进年代
1.三面红旗
2.大炼钢铁
3.兴修水利
4.吃食堂饭
5.最苦一年
6.采药乐趣
四、西山纪事
1.勤工俭学
2.工地扫盲
3.一把黑豆
4.师恩难酬
5.因祸得福
6.杜鹃啼血
7.夫妻情深
五、偃高求学
1.初入校门
2.大学梦想
3.幸福时刻
4.串联见闻
5.社会实践
6.阶级教育
7.难忘2?20
8.毕业典礼
9.赞老三届
10.思念学友
六、军营生活
1.应征入伍
2.新兵集训
3.准备打仗
4.炮声轰隆
5.警卫花絮
6.忆军士班
7.沂蒙拉练
8.三支两军
9.军农生产
10.济南施工
11.神圣工作
12.安全教训
13.打枪榴弹
14.军歌嘹亮
15.坦克军演
16.功臣骡炮
17.泗水排险
18.驻地风光
19.驻地风情
七、务农生涯
1.知青下乡
2.大战龙王
3.务农实践
八、教学探索
1.深山洛宁的珍宝
2."梅"香京都
3.教改新篇
九、村风正气
1.村名村风
2.革命烈士
3.在礼三多
4.花用吉筑堤美名扬
5.锁阁老轶事千古传
6.马起龙勤学做表率
7.马腾蛟请命遭暗害
十、家乡传说
1.进士赶考
2.进士门楼
3.花御史的传说
4.锁阁老的传说
5.无极洞的传说
6.观音送子的传说
7.土龙的传说
8.祭祀圪塔的传说
9.兔爷显灵
10.仙妖之战
十一、史海钩沉
1.永宁进士门第榜
2.永宁风云
3.乱世县长
4.土改往事

西山纪事
题记:短暂的西山之行,留下许多美好记忆,甜蜜而令人向往。仅此一年,我似乎成熟多了。
勤工俭学
1960年人们的生活太困苦了。家中我兄妹五人,母亲照管不过来,爷爷送我到西山下峪随父上学,开始了一年的西山学习生活。
上庄小学在下峪公社上庄大队,学校由故县和下峪两个公社学校合并而成,因此规模较大。校长陈明昆,班主任丁守贤,我父亲是学校教务主任。
那时农村还吃食堂饭,学生们从农村食堂领来粮食交到学校学生伙上,领取一周六天的饭票,靠勤工俭学拾柴或采野菜交到伙上领取菜票。学校还开展了各种各样勤工俭学活动,增加学校收入,贴补学生生活。
学校办有一个烧石灰窑,利用劳动课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寻找石灰石将窑装好后,再组织学生上山割茅草,备足柴草再烧窑。割茅草是件又脏又累的活,干茅草很扎手,这我不怕。但我最怕蛇,听说草丛中经常有蛇。有种叫“草上飞”的蛇能飞起来袭击人,还有巨毒,我更害怕,总是防着。割茅草时总是先打下茅草,看有没有蛇跑出,然后再动手割。真是打草惊蛇。
学校还养有一群羊,四十只左右。四年级以上各班轮流喂养,雨天在圈内喂干草,晴天把羊赶到山上去放。每逢周日,学生都放假回家,学校工友去放羊,有时我也陪同工友去放羊,我很高兴放羊。我们赶着羊满山转,看风景采野果,玩得很开心。放羊时常有小羊跪乳,这一场景使我体会到母慈子孝,爱意融融。
学校有一个兴趣小组,制作石膏工艺品。每周活动一次,有兴趣的同学都可参加活动。当时不允许塑神像,也不准塑伟人像,只能塑造工农兵。学生们将调制好的各色石膏糊倒入各种模具,塑造出各种人物形象。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既能使学生们学到了手艺,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勤工俭学活动不但为学校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使学生从小养成劳动习惯,从小热爱劳动。培养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
工地扫盲
故县水库第一次开工动用了一万多民工。我在下峪上学时我二姑和隔墙一个叔就在水库工地当民工。因此,每逢周日我总爱到水库工地去见见二姑和叔叔。我很喜欢吃工地用谷子粉碎后做的馒头,沙沙的、甜甜的、又香又好吃,每次我都能吃下一个四两重的馒头。后来听父亲说我吃的都是姑姑和叔叔的口粮,他们把馒头让给我吃,自己就要饿着肚子干活。于是,我再也不到工地去了。
后来又去一次工地,这次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执行扫盲任务的。我们带着小黑板、粉笔去教民工认字。学校离水库一二十里路,我们步行一两个小时山路才能到工地。利用民工中午下班的时间。我们在路上放上小黑板写上字让他们读。读出来的放行,不认识的一个字一个字教他们读,直到会读才放行。那种认真态度真像一个小老师。写的字都很简单,例如“工人、农民、解放军”,“人民公社好”,“热爱共产党”,“毛主席万岁”,“兴修水利、造福子孙”等。大部分民工都能读出来这些字,只有个别人不认识。我们认真地教,他们认真地学,我们都很高兴,有一种自豪感。
在我们正沾沾自喜时,有一个民工说:“小老师,我说个字你们猜猜,一点一横,两眼一瞪,是个啥字?”我们谁也猜不出来。老师平时只让我们念书,没有教过我们猜字谜,我们不会。大家大眼瞪小眼,谁也猜不出来。
他又说:“一点一横长,一撇撇南洋,两棵木槿树,长在石头上,是个啥字?”我们还是猜不出来。一个个呆若木鸡,像石头一样杵在那里直摇头,谁也不作声。
他接着说:“一个夫人走娘家,头上戴着两朵花,去了半月整骑马返回家。是啥字?”我们还是回答不出来,脸上有点发热,有些红了。
今天是怎么了,遇到这么一个人,让我们难堪。本来是来教他们认字的,现在变成了人家说字我们猜,真有点下不来台的感觉。那个人没有再为难我们,他笑着说:“小老师,回答不上来回去问问你们老师吧,工人们下班还饿着肚子呢!让他们都过去吧。谢谢你们来教他们识字”。我们只好收场,扫盲任务就这么结束了。
回校问老师,老师说这三个字是“六、磨、腾”。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当时竟难住了我们。后来听姑姑说那个人是民工连队的指导员。民工们利用阴雨天还经常组织政治学习和上文化课。于是,那人的形像在我心中顿时高大起来,让我肃然起敬,感觉他是民工中的英杰人物。
一把黑豆
如今超市的货架上食品琳琅满目,可是在1960年我在下峪上学时却因一把炒黑豆受了父亲一顿批评。
上庄大队有前上庄和后上庄两个自然村,学校设在后上庄。一天,前上庄一位姓鲁的同学给了我一把炒黑豆,我视为珍宝。吃着又酥又香,我舍不得吃完给父亲留了些,掏给父亲吃时他不光没要,反而批评我一顿。他问我黑豆哪里来的?我说是同学给的。他听后严肃地说:“现在吃食堂饭,粮食很紧张,黑豆不管是社员的口粮,还是生产队喂牛的饲料都是公家的财产,怎么能随便偷炒着吃?今后一定要记住公家的东西一点也不能私自占有。”我点头说:“我记住了。”他才让我去上课。
恰巧这一节是父亲的政治课,他在课堂上又讲到这件事,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良好的品德应从小事抓起,从我抓起,从孩童抓起,高标准严要求,防微杜渐。虽然他讲课声音很平和没有起高腔,但是我却感觉像惊雷一样,振耳发聩。我羞愧得面红耳赤,低着头不敢抬。
三字经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的警句。父亲尽到了尊师严父的职责。这一生我一直记着父亲的教诲“公家的财产一点不能私占。”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农村,我经手过不少公家的财产,我时时都能以父亲的教诲提醒自己,拒腐蚀,永不沾。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处事。
师恩难酬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姓王的朋友,他很爱画画,正在赶画百虎图,百只老虎,百种姿势,百种神态,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他让我看了部分画成的作品,让我提意见。我是一个门外汉哪能提什么意见,我鼓励了他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交谈中得知他是下峪后上庄人,原来我们是老同学。我在上庄学上五年级时他上三年级。老同学几十年后相见都已是白发苍苍。我们有说不尽的话题,他向我打听薛淑贞老师的近况,向我讲述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薛淑贞老师是位女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上庄学校。书教得好,待同学也亲切,是他的班主任。有一次他从生产队食堂领了一周六天的口粮。二斤四两黑豆交到学校伙上领取了六天的饭票。星期一有节体育课和同学们打蓝球时把衣服脱了,放在操场边。下课穿衣服时发现装在衣兜里的饭票不见了。天那,这可是六天吃饭的凭据丢了就没有饭吃,怎么办?一顿两顿不吃饭能行,几天不吃饭怎么活?他害怕极了,一个人躲在教室里偷着哭,被薛老师发现了,问他为啥哭。他向薛老师说明情况,老师回住室拿来三斤全国粮票交给他,让他到食堂去兑换饭票。他知道这是老师省着口粮接济他,想推辞不接,可这几天怎么过啊?他只好接下了老师的心意,度过了难关。他说当时被感动得泣不成声,是薛老师救了他一命,他说这不是母爱,胜似母爱。他学校毕业后薛老师也调回了县城,再也没能见上面,没能还上老师的情。他想找到恩师十倍百倍还她救命之恩,或者当面亲口说声感谢。但这个心愿实现不了啦,薛老师已去世多年了。
他的话题使我回忆起薛老师对我的照顾。薛老师当时没有孩子,对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母爱。当时父亲经常回县城开会,我一个人晚上睡觉常在床上画地图,但又觉得害羞,不愿白天搭出来晾晒,第二天晚上还得暖湿被窝。薛老师硬是把被褥揭去晒干再给我铺好。但我却不领情。原因很简单,当时我政治觉悟很高,不愿跟薛老师过分接近,因为他爱人高老师是个大右派。右派是敌我矛盾,我怎能敌我不分,让阶级敌人的妻子照顾我呢!因此,我常看不起薛老师,尽量躲着她疏远她。害怕被她拉笼。伤透了她一颗善良的心。可薛老师全不在乎这些,仍关心我照顾我的生活。
受人之托我打听了薛老师的情况。薛老师的爱人高老师在1979年落实政策时右派被平反,当了王东小学教务主任,夫妻二人都在王东学任教。可二十多年的冤案却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和身体,使他们双双过早离世。
对不起,薛老师。愿你的在天之灵宽恕学生当年的不敬和无知。我们没有机会当面向恩师道谢,没有机会当面还你救命之恩。师恩难酬已成为我们终生的遗憾。
因祸得福
山区的学生们经常上山为学生伙上拾柴,我有幸前往,便让同学帮我借来斧头绳索,大家一块去山里砍柴。
山区的孩子真笨,前山附近有许多笔直的小树苗他们不砍,反而要到深山去砍又扎又乱的荆条杂木。我不愿跟他们进深山,决定就近砍些背回。于是,我动手砍掉几棵小树,捆了一小捆背着提前回到学校。我想父亲知道我去砍柴,一定会表扬我热爱劳动,不再是吃闲饭的了,谁知我却撞下大祸。当天,我把柴背进老师伙房放在地上想让正在做饭的郭师傅表扬我几句,就提醒郭师傅说:“我砍柴回来了”。郭师傅看到地上的小树,"啊"地惊叫一声。挥着手说:“快背出去!快背出去!”。
我不知发生了什么,木然地呆在那里不知所措。郭师傅又摧我快背走,我才委屈地将柴背着送到学生伙上。
学生伙上的炊事员告诉我这些柴是漆树苗,是山区人用来割漆谋生的漆树苗。毁坏林木是要被罚款的。食堂郭师傅最怕漆,对漆过敏,平时连山都不敢进,怕看见漆树,今天你倒送上门了。这下你惹了祸,郭师傅肯定身上要出漆糙子。
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还是连忙返回去看郭师傅。想不到郭师傅看到漆树后,打了一个冷颤,浑身真的出了许多红疙瘩,脸上也是。这该怎么办?都是我惹的祸。
父亲得知这事就赶忙来看郭师傅。郭师傅却说这不要紧,只是满身痒得难受,过七天自然就好了。如果用烫母鸡的热水擦洗能立即好。父亲就去向老乡买了一只老母鸡杀掉烫去鸡毛让郭师傅用烫鸡水擦身子。
真是一物降一物,简单的一个方法能立竿见影。郭师傅身上的漆糙子当天就消失了。这事让我长了见识,还因祸得福,在生活最困苦的时期老师伙上竟吃了一顿鸡汤肉丝面。最后,因我不知情且是初犯,大队对我就免于追究。
杜鹃啼血
的冬夜,我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睡在学校孤零零的一座茅草屋里,心中充满恐惧。害怕野狼扒破窗户,于是,我放开了留声机,想用声响驱散心中的不安,赶走野狼。两张唱片很快唱完了,冬夜又恢复了死一样的寂静。我仍难以入睡,听到远处传来杜鹃鸟的哀鸣:“王刚哥,等等我!”一声比一声悽惨,令人毛骨悚然。听到杜鹃的啼鸣,我想起一个美丽的传说,心情平静了许多。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王姓人家,有个孩子叫王刚。王刚幼时生母早亡,父亲又为王刚找来一个继母杜氏,杜氏带来一个和王刚同岁的弟弟叫杜宇。继母很偏心,常欺负王刚。把好吃的给杜宇,让王刚吃黑馍剩饭,王刚也不说什么。可兄弟俩相处很好,杜宇常把好吃的留下,偷偷送给哥哥吃。
杜氏经常对王刚的父亲说王刚的坏话,使王刚蒙受不白之冤,挨父亲一顿顿毒打,杜宇经常在父亲面前为哥哥讲情。
兄弟俩一天天长大,杜氏为独霸王家财产,设毒计打算害死王刚。对王刚的父亲说王刚好吃懒做,你若不信可让他弟兄俩上山种麻,谁种的麻先出来,谁先回来。谁种的麻出不来,饿死在山上也不能回来。父亲不知是计,同意兄弟俩做个比赛。
杜氏女为害死王刚,把王刚带的麻种做了手脚,放在锅里炒熟了。父亲一点也不知情,安排他俩带上干粮,带好工具麻种上山开荒种麻。
一路上杜宇对哥哥说,听人说麻种很好吃,我们尝尝吧?哥哥同意了,两个人就吃起了麻种。杜宇抓了哥哥的麻种吃,觉得哥哥的麻种比自己的好吃多了。认为是父亲给哥哥的麻种好,要给哥哥换麻种,哥哥不同意换,但经不起弟弟死缠硬磨,最后两人调换了麻种。
兄弟俩都很勤快,按照父母的吩咐开好荒种上麻,耐心地等待麻种发芽。时间在等待中一天天过去,结果王刚种的麻发芽了,杜宇种的麻却没有发芽。王刚陪弟弟又等了一段时间,弟弟种的麻还是不见发芽。弟弟催哥哥先回家,自己再等一段时间,麻种发芽了就回去。哥哥劝弟弟一块回去,杜宇守信用死活不肯回,王刚只好辞别弟弟先回了家。
杜宇在山上等了一天又一天,还是不见麻种发芽。他记着母亲说的话不敢回家。吃完了干粮,饿死在山上。变成一只灰色的长尾巴鸟,飞上树梢向着家乡的方向哀叫:“王刚哥,等等我!”叫了一天又一天,叫破了喉咙,鲜血滴在地上,地上开出一朵朵血红的花,人们称它杜鹃花。后来人把杜宇变的鸟叫杜鹃鸟,杜鹃啼血由此而来。
杜氏女害人不成反害己,见到王刚回来问明情况,自知是自己害死了亲生儿子羞愧难当,气绝身亡,也变成一只同儿子一样的鸟,飞上枝头高叫:子归,子归。招呼孩子回家。有人听转了音以为是:布谷,布谷。是在催人们及时播种呢!故杜鹃鸟别称杜宇、布谷、子规。
夫妻情深
上庄小学食堂大院内有一棵银杏树,粗壮高大。树干须三人合抱,树冠几乎遮住整个院子。银杏树是雌雄异株,这棵银杏树是雄株,每年只开花不结果。而当时故县重镇寻峪却有两株银杏树生长在一起,传说它们见证着寻峪的来历,见证着两位修道夫妇的爱情故事。
南宋时有位道人叫王重阳,他在研修各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道教理论。认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本是一祖风”,主张三教合一,把儒释道融合在一起,创立新的教派——全真派,开创了道教史上新的里程碑。全真派以儒教《孝经》、佛教《金刚经》、道教《道德经》为必读经典,招徒传道,成就了北七真人。开门弟子马钰和关门弟子孙不二同在七真之列。
相传,大弟子马钰是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出身地主,富甲州里。娶孙氏女为妻生儿育女。因金兵南侵占踞中原遂挺身而出,练功习武抗金。且精通兵刃,武艺高强,布阵有方,有勇有谋升为金源将军。元时为襄樊主帅。后受王重阳点化,弃官修道,隐居豫西。结庵练丹,悬壶济世,修成正果。
孙氏女在家乡苦守数十年,不见丈夫归来。有人劝其改嫁,她严辞回绝说:“好女不嫁二男”。故乡邻都叫她“孙不二”。孙不二扶养儿子成人后,出门千里寻夫。在洛西一山谷中夫妻相遇,她劝丈夫回家,丈夫劝其修道。孙不二见其山谷山清水秀,风景宜人遂随夫意,拜王重阳为师出家修道。
两人心意已决,就在一小池边两株相偎相依、高大参天的银杏树下立坛焚香起誓,永绝凡尘,潜心修道。于是,双双隐居深山,修成真人。因此,这两株姊妹银杏树见证了这一对出家夫妻的恩爱之情。
现今故县乡政府院内的这两株千年银杏树已成为故县乡的名片,每年入秋,姊妹树上仙果累累,在秋风中诉说着两位真人凡间的爱情故事。
为纪念孙不二千里寻夫,后人就把他们相聚修道生活的地方取名寻峪。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阅读......)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