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雪山,赏雪看云
文/刘少宗

很久以前,我就渴望观瞻玉龙雪山,很久以后,春夏之交的某一天,当我站在山下,仰望玉龙雪山时,真得是叹为观止,感慨万千。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站在山下,初夏的山风带着刺儿,让人赶紧把预先准备的羽绒服,披挂上身。仰望雪山,蓝天如碧水,山峦若荷叶,积雪似白莲。一幅硕大的雪莲图横亘眼前,那白皑皑,茫苍苍的片片鳞甲,难道真得是雪?那连绵起伏的峰峦真得不是簇不是箭?
上山是铁定的事。好在,我们生活在高科技的时代。

几经周折,我们终于坐进索道上的览车里。透过览窗玻璃,观看起伏透迤的山峦。沟壑纵横,白雪如银。山脊起伏,蜿蜒曲折。览车呼儿平走,呼儿升腾。一会儿慢行,一会儿疾驰。好刺激,好新鲜。那裸露的山石,那片片的白雪,从我们的眼前一晃而过,转眼间已到 山顶,下来索车,穿过隧道,直达观景台。

观景台百十平方大小,四面护拦,脚下木板。白雪冰心玉肌,横卧山崖之上。有的伸手可及。我顺手抓了一把,握成团,给小外孙玩。平台海拔4506米,沿平台东折,拾阶而上可达更高处。高处不胜寒,那是年轻人的事,老夫不发少年狂了。在平台上倚栏拍几张图片,留个纪念,在亲朋好友面前露露脸。索性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品赏一下雪山的风景吧!
雪山四周,积雪茫茫苍苍,有的被融化的雪水浸成湿晕,给积雪镶了一道暗边。但大多数积雪,依旧岿然不动,颜色不改,形态依旧,初衷不变。颇有傲士之风骨,山峦与白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风习来,透着寒意。正午时分,太阳光直射下来,暖洋洋的,但棉衣仍然脱不掉,不然,背上觉得凉飕飕的。只是紫外线太强,灼的人皮肤热辣辣的。这雪山上的雪呀!应该颇具爱心,它要用冰凉的躯体为人们在炎热的夏季降温纳凉。
我看着四周的雪,看着满山的人,看着在崎岖缺氧的山道上的攀登者,猛一抬头,见天上的白云正看着我。
这云南的天本来就蓝,云本来就白。玉龙雪山的云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白的纯洁,白的天真,白的烂漫。像南方的蚕丝,北方的棉花,一捆梱,一簇簇。垛成堆,揉成团。在蓝天中悬着,不动不移,直勾勾地看着你。有的还别具形态,似猿似狮,如犬如马。你看这朵多想是菩薩脚下的莲花宝座,你看那朵多像几个稚童在追逐嬉戏。那一垛是否承载过孙行者?这一垛是不是佛祖身边的那只大鹏鸟?
看着这山,这雪,这天,这云,还有这山上的人,(小的才二三岁,大的已近古稀年)他们不远万里,来自天南地北,为寻幽探奇,为放飞心灵。他们不是剑客,不是豪侠,来此仗剑论道,他们只为那一份闲适,那一份情趣。要知道,这玉龙雪山在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笔下,可是万人敬仰而又神秘莫测的神山,没有超凡脱俗的勇气和道骨仙风者是难以企及的。如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却能身临其间,谈笑风生。不能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玉龙雪山还留传着两个纳西年轻人的一段爱情故事传说。据说他们的爱情不被家族应允,而双双徇情。在那遥远的玉龙雪山的金顶上,每逢天晴,天阳公公总是毫不吝啬的把灿烂的光芒,洒向这片神圣的土地,而小气的风婆婆却偷剪了那万丈阳光中最美的一米, 为深爱着的恋人在金顶徇情时专用,用最美丽的光芒来见证那美的爱恋。这故事太凄迷,太离奇。既然风婆婆有那么高超的技能和手段,为什么不能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而非得在爱情支离破碎后,才用最美的光芒见证呢?
哎,不看不想不说了。待久了,会高原反应的。
索道下山去,阳光逐人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