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地田野调查
《滇军的台儿庄》上集
文/王雁冰
诵读:梦锁清秋
当我第一次,翻阅台儿庄战役的资料时,我被一张老照片惊呆了,一个看上去最多十三,四岁的孩子,抱着一把和他的身高,明显不匹配的步枪,有着稚气而灿烂的笑容,还有另外一张,九名可能只有十,六七岁女兵的合影,那是滇军六十军,在武汉开赴前线的留影,是美军摄影连留存的。

孩子的笑容,和女兵们青春的样子,交织出他(她)当时的美丽,当时他(她)们并不知道,这也许是他们人生的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照片,两个月后,他们无一人生还,全部牺牲在台儿庄。
我突然纳闷?难道当时,中国的男人,都死光了吗?轮到孩子和妇女上战场,我又去翻阅台儿庄战役的资料,得到的回答以后,我告诉自己不是这样的。

滇军六十军,在台儿庄,打得英勇顽强,全军伤亡达到三分之二,负责坚守台儿庄的东北面,稍会看地图的人,都知道,那是津浦线的枢纽,日军防卫厅的史料称:当时日军是想从北往南打,中国是东西宽,南北窄,三个月灭亡中国,按当时的情况看,这并不是神话,是他们,完全可以做到的。松沪杭惨败,国军的精锐,也被拼光了,那只有从东往西撤了,这样才能拖垮日军,日军也改变方式沿长江攻击,深入腹地。在这个时候,台儿庄就成了双方的必争之地。

六十军出征前,己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当时云南全境,只留了不到十个保安团,三迆子弟,已攒够了仇恨,就一句话:跟他们干。
183师旅长陈钟书,在写给妻子的遗书中说:数十年来,日本人欺我太甚,这次外出抗日,家中已做好安排,誓以必死之心,报孝国家。后来他真的战死了

有一个普通的连长,很多人都查不到,他的籍贯,只知道他姓黄,但在战死后,战友在整理他遗体的时候,也发现一封,他写给自己妻子的信: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人生等等,这足见滇军赴死的决心,和那一份对家人的愧疚,又是一种超越了个人的勇气。
六十军建军日,是九月重阳(重九起义),他们全军集结的日子,也选在这一天,十月十日,在昆明北校场受阅后,开始出发,徒步千里,才到达湖南,他们本是奉命,参加松沪会战的,但当他们到达河南时,松沪会战已结束,就在当时一个叫车福的地方下车,划归国军第五战区,此时台儿庄战役,已经打响了,大概五天左右,日军要南攻,国军要北防,汤恩伯,于学忠的部队,纷纷败下阵来,因为日军也不是弱智,很清楚,只有从东北方向侧击,才能迂回形成包围圈,这样才能全歼中国军队。当时滇军六十军军长卢汉,在回忆录中描述:军指挥部,刚到运河南岸,先头部队已经在北岸,打起来了,率先到达陈瓦房的部队,是刚和日军遭遇的尹国华营,就三十分钟,全体阵亡,只有一名叫陈明亮的通迅兵生还。

然后是团长潘朔端,又带一个营增援,自已受了重伤,接着是副团长黄云龙,又带一个营上去,和四面攻来的日军开始肉愽,自已也阵亡了,全团一千多人,生还者不足两百。
顽强的六十军,在短短八小时内,完成了,和日军的,第一次对话。
滇军的台儿庄,从那天开始了。

王雁冰,男,云南人,生于七十年代,曾用名铃铛,龙行天下,优秀作家,被喻为华语诗坛先锋派诗人,用心灵写作,用灵魂作诗,用脚步行走天涯,用诗酒感悟人生,文字厚重,不失伤感。锋利,不乏柔情。

朗诵者简历: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清秋之声》微刊平台总编;《城市头条》编辑;《花瓣雨》文化工作室总编;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多家微刊平台实力派主播;能驾驭各种体裁的作品诵读;为微刊平台朗诵作品目前千余首;配音秀达人;配音秀作品八百余首;温婉清冽的女神音,使作品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