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沈静公益国学读经班 我说沈静,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论语》学而第一 第十一讲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内容是有关孝道的一个方面。经文是: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两句经文主要是讲孝道,第一句说,父在观其志,就是要看一个孝子,就看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什么呢?观他的志向。
父没观其行,父亲不在世的时候,“没”就是死亡,父亲死了以后,就要观察这个孝子,看他的行为。
这两句话,古人孔安国的注解,为什么父在观其志呢?就是父在世的时候,父亲是家长,作一个孝子的人,要做什么事情,都要禀承父亲的意思,自己不能作主。所以孔安国注,父在子不得自专,自专就是自己作主,应该要由父亲作主,所以观其志而。(下面是志的篆字)

既然是自己不能作主的话,那么他就没有什么表现,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由他父亲吩咐他去做的,这个时候只能看他的志向,志向就是他没有做出事情来,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表现而已。
父“没”呢?父亲不在世,自己可以作主了,可以独当一面作主了。这个时候观其行,就看他的行为。
再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是讲父亲死了以后,按照那个时候的礼。父亲死了以后,孝子要守丧三年,在这个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就是父亲在世的时候办的事情,以及家里一切的规距,都不能改变。
这个可算是孝矣,可谓孝矣,可以说是个孝子了。三年,这前面也说过了,父母之丧,作为孝子,一定要守丧期三年,表示报答父母恩德的一个期限。
在别处也讲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一个小孩子生下来,自己不能说,一生下来自己也不会走路,所以生下来以后,由父母怀抱,然后逐渐逐渐教他学习着走路,所以三年之内都离不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之后免于父母之怀,可以自己行走了,所以父母不在世,死的时候,要居丧三年。
实际上讲这孝道,大孝终身慕父母,真正讲孝道岂只三年。终身,只要自己还是活在这个世间,对于父母,随时都是想到父母的恩德。(下面是行的篆字)

下面,这句需要补充说明一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注重这个道。
父亲死了以后,这三年期间,不要改变父亲的,比如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做的事情都是有道理,都是好的行为,好的事情,这个不能改。
还有,如果父亲在世,做的事情不好的,不是属于善的这一方面的行为。这个古人也讲,无改于父之道,完全是讲限于好的这一方面。
不好的这一方面,别说是父亲已经死了,就是父亲在世的时候,作一个孝子,也应该劝告父亲要改,父母有什么过失,或者比过失还要重大,对于父母这个过失,一个孝子要劝告父母,这叫作谏,谏就是下对上,孝子对于父母,臣子对于国君,都叫谏。
所以这里讲无改于父之道,是父亲属于善的这一方面的事情。或者是不善不恶的,父亲他有他的习惯,他在世的时候,在家里,比如说他的日常生活习惯,谈不上是善、是不善,像这一类事情,也不需要改。这两句经文要我们这样看才全面。
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