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峪古称柳林,还是从宏伟的文章中才知道的,我实在不理解是何人在何时因何故把柳林篡改为下峪,把带着灵气的地名改俗了,遥想古柳林山青水秀,绿柳遍地,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在童年的印象中,下峪是一个非常遥远与封闭的地方,想象中的下峪山高林深,交通闭塞。我曾常把它和小说《林海雪原》里描写的场景联系起来。读初中时,有位老师在下峪一个村子的学校里当过民师,他在上课时多次讲到下峪旧时兵匪肆虐,民风剽悍,生活艰难,更加深了下峪在我想象中的神秘感。读师范时和来自下峪公社的董宏伟同班同寝室,记得我曾问过他,下峪是不是山高沟深,常有野兽蟒虫出没,是不是和《林海雪原》的描写的景致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粮食局工作后,第一次坐吉普车到下峪粮管所,路上个别地方还有塌方,路面也有冲损,一路翻山越岭经底张、过兴华,吉普车几次抛锚搁浅,中午时分才赶到粮库。一路上司机不停地给我讲,这是什么沟,那是什么山,我一点也没记住,只记得山高、路陡、坡大、弯急,车过后尘土扬起老高,半天看不清路面。当时我关心的是怎样安全到达下峪,完成我的工作任务,对沿途景色无意欣赏。
下峪的崛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发展更快,逐渐形成了烟叶生产、矿产开发、生态旅游等支柱产业,下峪和河底、上戈一齐跃升为县域经济领头乡镇,和罗岭、小界齐名为生态乡村旅游强镇,其财政收入居全县各乡镇之首,下峪镇从此步入强势发展的春天。
2018年4月14日,应董宏伟、张清华之邀,《洛宁文友》群一行终于成行下峪采风踏青活动,当地镇政府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各位文友以不同文体形式记录了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浓墨重彩地赞美了西子湖、虎头寨、王家大院、农耕文化室等名胜古迹以及风景如画的明月水坊厂区,我自知笔头迟纯,不再赘述。
这次我自已驱车和众文友前往,通往下峪的道路,早已不再是坎坷的土路,出县城沿洛南滨河快速通道直达长水大桥南端,再沿涧河公路从禹门河到兴华,平坦宽敞。从兴华至下峪虽仍是崎岖蜿蜒,但公路设计合理,路面平整流畅,标准的二车道柏油路面,标线标识清晰,沿途绿被如毯,真是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从县城到镇政府所在地不到一个钟头的时间。
当站在骇鸦沟古窑洞群前时,不由勾起了我的心酸往事,少时由于家贫,我家也住的窑洞,也带个拐窑,冬暖夏凉是事实,但窑洞阴暗潮湿,遇到阴雨天气窑面上还掉土块,流污水,窑院里一年到头很少见太阳,哪里有大瓦房的明亮宽敞和舒适,我非常羡慕同伴家住的带前檐的坐北朝南的大房子。在那个窑院里我一直住到高中毕业,少不懂事的我经常和父母吵着要房子住。曾几何时,窑洞和天井院成了山乡文物,古窑洞作为民居遗迹得到保护,这正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绝路断时,却横出个小山村,这山村正是对九峪村。这个小村子依山傍水,绿树掩映,三面环山,地形地势象个U字,出口处不远正是西子湖水库,而不多的农家就散落在U字的两边上,而U字形的弧背恰好矗立着三个山头,山坡被初春的碧翠缠绕,零星地散开着各色的小花,山头的蓝天被青山映衬得更加清澈蔚蓝,这不正是陶公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嘛。据说这里的老人多长寿,就是因了这山这水这独特环境。明月水坊食品饮料公司的厂区正座落在山头下,公司的选址人真是独县慧眼,而首创产品“熊耳活泉”矿泉水也真正地来自大山中,产自地深层。我奢望地想,什么时候一定要爬上这些山头挖一个我心仪的盆桩或野花,把它移栽到我的盆景园中,或者捧一本喜欢的书独坐山头静读静思,静看日出日落。我到现在还担心老同学宏伟如果在这明月水坊再呆上几年,是否会修成仙人,不再与我们同伍?
下峪的山美,美就美在自然与协调,山头是一簇簇的,互相照应着,依偎着,象众山民一样淳朴和谐;下峪的水秀,秀就秀在水流无声,从条条沟壑渗出,象村姑一般羞涩静谧,汇成涓涓清泉,再注入西子湖,流入洛宁的母亲河,流入四十六万人民的心田。下峪的梯田奇,奇就奇在一条条地绕着绿水,缠着青山,不离不弃,象乡亲们身上的五彩衣衫一样,用各种色调装点着故乡的山河,使八岭九峪都披上了盛装,用丰收果实滋养着守护她的乡民……。正是有了这山这水这片土地这些人民,才造就了下峪厚重不朽的历史文化底蕴。
养在深闺人未识,千呼万欢始出来。今天的下峪已成为河南大学摄影基地,洛阳师范写生基地,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一个美丽的洛宁后花园正在悄悄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仍然期待着下峪重新改称柳林的那一天。
(写于2018年5月)

















作者简介:杨青显,网名朝花夕拾,退休干部,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喜爱花卉盆景、篮球运动、文学和石艺,曾在《洛阳日报》、《河南粮食报》等报刊发文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