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沈静公益国学读经班,我是沈静 ,现在我们来分享子禽问子贡的一段话: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古人的注解,有的说子禽是子贡的学生,但是根据多数人的注解,是孔子的弟子。
那子禽就是子贡的师兄弟,子禽就问于子贡曰,他就问子贡,问什么呢?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夫子就是学生称呼老师的一种称呼,叫夫子。我们后代学儒的,共同的老师就是孔子,所以我们就称孔夫子。(下面是邦字)

子禽在这里问子贡说,夫子就是我们的老师,至于是邦也,邦就是国家,是就是指定辞,无论到那一个国家,必闻其政。闻其政,政是那个国家的政治,这话为什么这样问呢?
因为孔夫子在鲁国,道 行不通了,他要把这个道,找一个地方,能够行这个 道。
人要厚道,不能够自私自利,要能够关心那些贫穷的人,这是厚道。学道就是从这些地方来学,来练习来作,孔子就教人家学这些道。孔子既是到世间来教人学道,他在鲁国这个 道 行不通,到其它国家去,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孔子无论到那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君臣,都拿政治问题,来向孔子请教,这就是闻其政。必闻其政,其是指的孔子到那个国,他就得到那个国家的君臣,向他请教治国的这些方法。他们国家政治上有些问题,都要请教孔子,怎么个解决,拿什么方法来解决,这叫作闻其政。
子禽不了解,为什么孔子到那个国家,必闻其政,求之与,是我们老师向那个国家求来的吗?想种种方法,求到那国家的君臣,把政治问题拿来问孔子吗?
抑与之与,抑这个字语气一转,或者不算是求之,是与之,与之是那个国君自动的告诉孔夫子。子贡曰,子贡就答复子禽了,子贡也不说是求之,也不说是与之,你看他怎么答复的。他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温是什么呢?温是温和。温和很重要,待人既不那样严肃,也不轻浮,让人家跟他一接触一见面的时候,就感受他那样温和,使得人愿意跟他亲近。
良呢?良是善,心理很慈善,心理很善的话,自然就表现出来,让人家能够感受到他的良。
恭是敬,恭敬,恭敬是尊敬人家。
俭,俭就是不浪费。做一切事情,就是自己能够约束自己,行为言语都是自己有节制的,不会夸张叫俭。
让是什么呢?让是有任何利害的关系,自己让人家,不要跟人家争夺,一切的好处让给别人。
这种温、良、恭、俭、让,孔夫子由这五个字,构成他整个高尚的道德,这种道德在他内心,诚于中,实实在在的,他内心就是如此。行于外,自自然然就表现到外面来。
为什么到各国的时候,各国的君主,都这样信任他,把自己国内的,他们自己国内治国这些问题,来请教孔夫子。这是孔夫子圣人,他的温、良、恭、俭、让,自然的表现出来,感动了对方,我们学孔子就要学,孔子这种温、良、恭、俭、让。
我们待人接物,凭什么待人接物,在我们内在修养,就要学孔夫子温、良、恭、俭、让。果然我们自己,修养得有一些这种成就了,自自然然的能够有感应,所以子贡就说出来了,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得之什么呢?得到各国的君主,把政事拿来向他请教。

所以下面就说,你问是不是求之,那我告诉你,夫子我们的老师,就如同你所讲是求之吧!他的这个求之,跟别人不同。异乎是别人不同的。
我们普通人对人,不敢讲真心话。为什么呢?怕这话说出去,对方将来对于我们有所损害,所以是一般人不敢讲他的真心话。孔子以温、良、恭、俭、让,感动各国的君臣,都把他自己实际上的问题,和盘托出来,讲给孔子听。
因为孔夫子有,温、良、恭、俭、让,使得各国君主很放心,跟孔子来讲话。这是孔圣人他的道德感召来的,既不是求来的,也不是各国君主与孔子的。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明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