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氏易经新解 2
文/周凤森


觉悟之道 智慧之门
耳濡目染临智门
乘风破浪觅道勤
幸遇天书悟稀客
文星鹤立出芸芸
日月掌上走,乾坤象中游,奈何道缘浅,黄昏登易楼。生命之路不是财富积淀之路,不是荣华富贵之路,不是权倾天下之路,真正的生命之路在名利权色之外,是灵魂修行之路。子曰之“朝闻道,夕死可矣”,亦既为天下文人开出妙文化修养的妙方与导向,历史上有多少顶级文人皆抛弃名利权色入于生命修道之路。“道”在哪里?大观大千世界芸芸丛丛,然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宗”是什么?宗就是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易经》是唯一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验证过的经典!它是中国文化之缩影,是中华文明之灵魂,这是觉悟之道,也是智慧法门!但是提及法门,很多人会联想到宗教。其实《易经》与世界宗教经典的区别在于,《易经》脱胎于中国古人对自然法则的智慧提升,没有任何神秘及超自然人文的成分羼落其中,完全是一种天道思维,是道法自然的圣人感悟与经验的总结!所以孔子在《系辞传》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之规则与天地同一标准,易道就是天地自然之道。可见易道是自然规律的化身,是人类认识自然、承顺自然、道法自然的途径,更是人类察天观地开启智慧的一道方便法门。
“夫子说周易,肇开太极分”。《易经》究竟由哪些古圣先贤肇创成典?目前为止众易学家对此仍争论不休!东汉班固在《后汉书》中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易经》成书于伏羲氏、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经历了远古、中古、近古三个时代。“伏羲画卦、文王演绎、孔子作传”,这是目前的最流行的易经集成之说。亦有传说《周易》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易经四圣”合著,历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直至孔子撰《易传》及《十翼》灿然大备,而被尊奉为后世阴阳五行哲学之圭臬!由之可见,《易经》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共同智慧结晶,伏羲氏也不是一个具体人名,而是由伏羲领导的一个古代氏族部落的全称,中国易经的源头智慧应当是中华民族先人千万年来共同探讨学习积累升华的结果。
何为八卦?我们知道《易经》分为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今天我们且将伏羲八卦称为先天八卦(即伏羲易),将文王八卦称之为后天八卦(即周易)。然而在先天易和后天易之间还存在过《连山易》和《归藏易》,只是其内容已经失传,无以凭古考据了。据说《归藏易》从坤卦开始而定乾坤;《连山易》从艮卦开始,取之曰“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之象征;《归藏易》与《伏羲易》相同,也是从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而文王《周易》则从乾卦开始,有日月星辰皆“创生于虚空”之意。阴阳五行八卦本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故而从任何一点切入,都会领略到宇宙大道的无限风光。所以以上四种古《易》不管以何卦为开始,皆不影响我们对宇宙规律的探索。例如地球上的四季循环,无始亦无终,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亦为起点。如东方世界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作为新年伊始,东方人就习惯了春节是一年的开端。而西方世界以元旦作为新年之始,西方人就习惯于元旦作为开始日。其实就四季阴阳的节气变化而言,每年一阳复来的冬至日,才是一年的真正开始!所以古人将冬至日的十一月称为“子”月,将十二月称为丑月,将正月称为寅月,以此排序下去,就会发现一切规律皆是圆形运动!不管我们从以上哪一个节气切入四时,皆可探寻到四季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这与《易》之八卦中,不论以何卦作为开始都能预测宇宙社会人生的运动规律一样!人类的悟性提高不是来自于知识的博广,而是对宇宙道理(易经文化)的认知高度。而我们今天所要研讨的《易经》仅以《周易》为探索核心,《伏羲易》之后洐生的《连山易》及《归藏易》都已失传,只惜其不复出世焉。倘若能将其他三《易》贯穿学习游刃其中,我们将会更宏伟地观察几千年来《易》在变化中显示的本质与内涵!
谈及《易经》,那么易之本义又代表什么?若从历史通观,“易”在《说文解字》以及古今理解中有三种解法: 一、从形解字,“易者,日月也”,上日下月为易,阴阳刚柔相济;二、“易者,蜴也”。蜥蜴随寒暑四季而改变颜色,有变色龙之称,取其变化之意;三、“易,曰从勿,勿者物也”。日象征太极,有太极生万物之象。而近代《易》解将“易”分为三层含义,即简易、变易、不易,简易的是“象”,变易的是“术”,不易的是“理”。此三解将“易”之含义,从象之简易、术之变易、道之不易等全盘概纳,易道自然也就贯彻其中。
苏公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人说《易》为古代卜筮之书,有人言《易》为自然哲学巨著,有人认为《易》为研究关于宇宙人生世界观的思维工具等等,众说纷纭。若返本归元,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对《易》做出的高度评价看,《易》应为中华文明及文化思想的总源头!中国古人依易建立其东方宇宙观,故而,我们将《易经》视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一点都不为过!其实古代圣人出世传易的真正目的是从提高人之悟性入手,以认知宇宙本质,故易具备“道、理、术”的宗教、哲学及科学三重性意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为东方宇宙哲学观的最高峰用语。虽然“太极”之前还有“无极”,但太极和无极,几乎没有人能够区分两者之内涵。因其自然天成浑为一体,在概念上可以区分,但在物理学上实乃一体。犹如结冰之水,水就是冰,冰就是水,冰水浑然,难分难解。我们的宇宙就是一团气,日月星辰是飘浮其间的粒粒尘埃,太极乃混沌未开之气,阴为浊气,阳为清气。
古之“炁“非今之气!“炁”是宇宙间无形粒子流的代称。中国古今在研究易之太极之时,有一个概念必须把握清楚,这个概念谓之“气”。古代“炁”之含义与当代空气之“气”的含义完全不同。古代的“炁”是个宇宙成物概念,是万物组成的最微小的粒子,而且是永恒处于运动之中的最小粒子。这个最微小的再也不可分割的却能构成万物的粒子,儒家曰“气”,道家曰“道”,佛教曰“性”。宇宙其实就是一团冲和之气,因为《易》之卦象所显现的万物运动规律,实乃太极混沌之气所化阴阳两气的分分合合、此消彼长而已。言炁之妙,在于它不仅是一个概念,若要通达世界巅峰经典之殿堂,必须悟得炁的内涵与妙用。佛教开悟者悟达的佛性所在,道教开悟者悟达的道者所在,儒家开悟者悟达的炁者所在,其实就是同一层念义的不同文字解读与经典论著罢了,这一切需要生命修练到达顶峰之后,方能饱览众山之美。
(本文摘自《世界大同文化传媒》,传媒草创者三木秉凤微信:www1836307207)
2019.4.27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微信: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