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未来将占领世界道德高地 作者/三木秉凤
(十二)集:一带一路的工程
摘自【漫顾世界风云变幻】
我们探究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战略走向不能离开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几千年形成的长期民族思维的战略惯性;是中国未来政治精英对世界做出的全局性“无害”战略规划与“共赢”战略路线;是世界各族人民对世界新盟主中国所制定世界战略规划的接受程度。
回顾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若以秦朝为界,秦之前属于“一王多侯”阶段,国家权力下放,国王对属下部落或诸侯国实行松散管理,其统治理念是“以德配天”,即顶层统治阶级国王首先“顺天应民”实行“德政”,下边的各阶层“公、侯、伯、子、男”自然跟进,上行下效,天下大治;秦之后属于“一皇多郡”阶段,皇帝将地方分治大权收归中央,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国家实行郡县制管理,其统治理念是“德主刑辅”,即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刑法打击作为补充。
由此观之,“德”治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非常重要的治理模式,“德治”的社会体现是和谐稳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德治”高度发达的体现。“德治”与“法治”相比优点在于,德治通过人心教化完成社会治理,其治理成本极低,几千年来人们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非常稳定,周天行遍,妇孺皆知,公道自在人心!所以德治就近于“以道治国”。“法治”的不足在于法律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废旧立新,而且以法律来判断社会行为“是非曲直”的标准需要由“法律专职”人员界定,国家法律标准与社会道德标准可能脱节从而导致人民对法律的抵制与抗法。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原则”。所以“德治”就是中华民族的战略惯性,德治的标准就是“义”,义者宜也,也即大家都能接受!具体而言就是:和谐互助,互利共赢,这些基本准则已经延伸到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之中并会逐渐被世界接受。
中国未来对世界的“德治”战略布局与欧美“国家利益至上”迥然不同。反观欧美帝国历史,不管殖民帝国还是金融帝国,其战略核心永远追逐“利益”前进,即有“利”则进无“利”则退。欧美帝国从未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发动过战争,因为没有战略价值!以“利益”为中心而制定的帝国战略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欧美帝国没有世界性的战略规划,他们最多算做世界霸权主义!而霸权世界的目的依然是殖民掠夺与金融掠夺,所以欧美帝国战略并没有得到全世界响应!中国未来做出的世界战略规划与之泾渭分明,“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略”,这些都是“民主帝国”讳莫如深、三缄其口的。
欧美帝国标榜的普世价值观就是所谓“民主”价值观,然民主的本义乃是人民当家作主!西方世界历史上还未出现过“人民切实当家作主”的社会情形,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少数政治精英掌控国家方向及对内对外战略规划的制定。今天的西方“民主”表现是什么?其民主就是一人一票来表达自己意愿,然后票数多的强势群体对票数少的弱势群体实行政治经济打压。若将其“民主”运用到国际关系中就会变成世界各国的民族内斗。
记得奥马巴时期美国对外支持的“民主之春”从“阿拉伯世界”扩展到东欧乌克兰、北非利比亚以及中国香港“占中”。五年过去了,奥巴马树立的民主样板早已一个个倒塌,民族矛盾乱如麻杂。台湾民主乱象就非常典型,而中国近二十年来农村基层民主自治选举中大家族对小家族的欺压也已经隐隐表现出了欧美选举的中国版本。欧美以双重标准的“民主”战略推销来布局世界的行为其实以失败而告终,这给中国布局世界提供了反面教材,我们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未来世界布局必须以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接受程度为基础,因为人类集体的道德记忆积淀恒定守常,其标准是世代传承、千古不废的!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微信: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