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昨天我们讲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今天我们接着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前面是讲自己在学习。第二段呢?你学习了,有了成果了。就是把自己的私像现在一般的人,自己有一点学问,就到处宣传,自己宣传,古人不是如此。
孔子在这里讲,教我们怎么样呢?自己学了有成就,不用自己宣传,远方的人,自然有人,他自动的来向你学习。所以有朋自远方来。
朋,我们普通讲朋友,在这里讲朋,如果朋友这两个字要解释的话,古人共同在一位老师教学之下来学习,求学的话叫作同学,古人叫作同门。在同一个老师门下求学的,就叫同门。同门,同门叫什么?叫作朋。

同门为朋,友是什么呢?先决条件是同门,在一个老师门下同学,同学之中还要有同志,志是志同道合。比如说第一段讲学而时习之,学是讲觉悟的,觉悟之后,就要练习开发自己本性,虽然是同门,学要觉悟。觉悟之后,再加以练习的话,那就有志向了。同样的志向叫同志,同志叫作友。

友,现在这个楷书写的这一横一撇,右边加上又字。古时候那个篆字是两只手,友啊这个手,两手合在一起。左右手,左右手是互相帮忙的,在求学的时候互相勉励,这叫作友。所以古人解释朋友这两个字,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这里讲第二句就是说,你求学,求学就是求得学圣人,学了有一些成就了。远方友人,有朋自远方来,从远地方来,不但近处的知道你,还有远方人都知道,远方人知道为什么叫朋呢?远方人既然他从远地那个地方来,向你求学。有这个志愿来求学的话,那就是朋了。而且同门为朋,同门就是我在前面也讲过,我们学儒共同的老师,就是孔夫子,因此从远方来求学,都是在孔门之中,大家都是同门。这个叫作朋。
第一句讲你的学习,有了成就的话,心就不亦说乎?你感到喜悦。
到了第二段所讲的,有远方人来向你求学,你感到快乐。不亦乐乎?乐的是什么呢?孔子也曾经告诉他的弟子,你求学要学作君子,学儒要学君子儒,不要学小人儒。

所以孔子说女(ㄖㄨˇ)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小人儒只是自己学,自己有了受用就好了。别人来求学,不是他的本意。君子儒就不是如此,君子儒他自己学了有心得,有了成就的时候就要把这门学术,这门学术就是学作圣人,要能把它转,怎么转呢?转过来教化别人。把孔夫子所教导我们的这个学术,我们学了之后再转过来教化他人。这就是君子儒。
前面一段是讲自己学,第二段有朋自远来方,是有人来向你求学,你要去教化别人了,所以有人来向你就学,你能够教化别人,把孔夫子所讲学作圣人的这种学术,能够推广出去。这不是一大乐事嘛。
下面一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是什么呢?愠,根据说文解字讲,讲怒,发怒了。

另外古时候有个字典,叫做恨字,怨恨的恨字。无论是讲发怒也好,讲怨恨也好。指的这个愠字,都含有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你学而时习之,自己有成就,能够远方的人都知道来向你求学,当然是有乐了。自己又喜悦,又有人来学,自己又很乐,很快乐。
但是世间事情能够如你这样的理想,不尽然,不尽然就是未必是人人都是如此。所以第三段讲,你学了自己有成就了,能够有远方人来向你求学,当然你是乐了。
如果没有远方人来,甚至于在你的近处,也没有人来向你求学。这就表明人家不知道你,你的学问再多你修道修得怎么好,人家不知道。
普通人来讲,自己有学问又有道德。学孔夫子讲的学圣人大道,人家不了解,心里难免要发牢骚了。
发牢骚就是愠,愠就是闷在心里面,有种怨恨,没有发出来,一般人总是向外发,一般人讲俗话叫发牢骚,孔夫子在这里讲不要发牢骚,甚至心里也不要怨恨,所以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算得上君子,不如此,自己有某种学问,有某种能力,人家不知道,自己往往就是怨天尤人。怎么呢?我有这样的才能,我想用出去,用不出去,没有人了解我,就到处发牢骚了。这样,在孔子看起来就不能算是君子。
君子啊!没有愠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怨恨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怨恨的时候呢。君子,学儒最高的目的是学作圣人,学圣人就把本性完全开发出来,那就成就了。
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没学到圣人的时候,学到贤人,像孔子门中七十二位贤人,他的境界都是了不得。一般人学儒学到贤人,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必须要学到贤人之后,再进一步才能学到圣人,贤人并不是说,一开始学就成为贤人,也不那么容易,先学为君子,君子学到了,然后进一步自然就能够学成为贤人,贤人然后再进一步学成为圣人,他有步骤的。

成为这样的君子,有一个先决条件,什么条件?孔子在论语,就是我们现在学的是论语有两本,有上论有下论。在下论里面,最后一章,孔子就说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学作君子,必须要知道命。命就是天命,就儒家讲这个命,就是佛家所讲的因果。因果是前因后果。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办事情,都有因果。
我们就拿医师,医师跟人家医病来讲吧!你不能说病人一去,他就给你开药方子,这个不是啊!病人去看病的话,医生先要给他诊断,西医用种种的仪器来诊断,中医他用望 闻 问 切这些方法。切是切脉,把脉。用这些方法,这就是诊断,诊断什么呢?就诊断病人为什么得了这个病,他什么原因,找出得病的原因出来,病是果,从这个果找出原来的因,找出因来之后,然后治这个果,治这个病所以就是因果。
再说司法来讲,法官问案子,也要先找出来这些犯法的人,他犯法的原因,然后才能他判决。
这就是世间任何事情不离因果。就人生来讲我们人在世间,这一生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寿命不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同,心理也不同,对于外界给我们的刺激,我们的反应,心理的感受,个人不相同。外加的这些痛苦,有的人能够忍受,有的不能够忍受,这是个人的心理不同。
这个不同个人有个人过去生种的因,今生得了这个果。今生得了这个果,一般人再从这个果上面,又种未来的因。这是佛家所讲的人生万事都有因果,这是佛家所讲的人生万事都有因果。
儒家讲这个命,天命,就是佛家所讲的因果。君子,孔子就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一个学儒的人,先要学个君子,但是你不知道命的话,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因果的这种事实。这种道理。君子成不了,不足以为君子。
因此,在这里讲。人不知而不愠,自己有了学问,有了品德,没有人知道你。你想把这个道能推行出去,行不通。行不通,你是个君子知道这个天命,知道天命行不通,不是专门因为自己。
那是在那个时代,一般人都很幸运。他们能够接受圣人这个学术,你才能够道行得通,行不通呢? 固然自己要反省,最重要的是,为什为行不通?是在这个时代,你所处的这个环境,一般人没有那个福,学圣人之道。要有他的福, 福就是福报,幸福那个福。
一般人没有这个福气,所以不能够感应。你想推行这个圣人之道。因为你了解天命,圣人之道行得通行不通,不是专门在自己这一边讲的,这个环境,社会人群这个时代,这个环境有关系。
了解这个关系你是个君子,道行得出去,固然是乐。行不出去,自己也不必怨天尤人,因为你懂得天命。懂得天命,虽然是行不出去,不能教化别人自己在受用,自受用,还是一样的照应前面讲的,不亦说乎?还是喜悦。
这个一章三句,各位分析分析,看看这个三段的章法,第一章是自学有成就。第二段由别人来接受你的教化。第三段是没有人来向你求学,你不愠。你自己在那里自受用,照样的是不亦说乎?
就照着这个不亦说乎?学圣人之道你不受一切影响,还是时时刻刻在那里学习,有了第三段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学习我自己有学问,有品德,没有人来学了,我自己学了有什么好处,用不出去有什么意思,干脆不学好了,好了,这一个念头一起来,自己学圣人学不成了。就退转下来。
有了这个第三段,你开始在学君子,君子知道天命。知道天命的时候,就不受一切外来环境的影响。自己都不动喜怒哀乐,喜怒哀乐都不会起的。这样的话,学道一定能够学成功。
孔子就是这样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家知道我,来向我求学,我能用得出去,就用出去就行,舍之就人不知,人不知就没有人来求学,就为人所舍弃。舍弃,没什么不好,我就把这个学问,这个道德我就收藏起来,收藏自己,自己在享受。
实际上跟各位讲,孔夫子是这么说的,收藏不了,孔夫子那个时候周游列国,各国的君臣都不知道孔夫子,孔夫子决不会发脾气,决不会怨天尤人
他回来怎么样呢?整理诗书礼乐,把古代圣人传下来这个道,整理成为五经。加上他老人家自己写的一部春秋,叫六经。就集其大成 这不得了,除了这种成就,他教了学生教了好多啊!
三千徒弟子,有七十二位贤人。孔子在那个时候各国君臣不知道,但是孔子门中那些学生知道他,后来他的道行通了。不但在当时有那些人跟他学,而且孔子整理五经,加上自己作的春秋,这是中国文化的遗产。
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我们研究儒学基本的经典就是五经,他教的学生,一代一代传授下来。使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虽然有亡国的时候,有外族来把中国灭了,最显著的,在南北朝的时候,北朝有异族在北方建立国家。到后来元朝从蒙古来的,灭了中国。清朝从东北来的,灭了中国。
但是,后来怎么样呢?南北朝的北朝同化了,元朝连同他自己的本土,外蒙古内蒙古 并成一个大中国。清朝从东三省,东北那些广大地区,到了中国来作了天子,大清皇帝,到后来他连同东北那广大地区,并成一个大中国。
凭什么呢?就是凭中国孔圣人把五帝三王以来,这种圣人之道,这个文化,这个文化教人都学作圣人,基本的叫做学作君子。有这个心思学君子,进一步学贤人学圣人。他出来办政治,就与众不同的,他这个政治就跟古代尧舜一样的。
尧帝、舜帝,孔子最尊敬的这两位皇帝,为什么呢?他是禅让政治,尧帝把天下让给舜帝,舜帝把天下让给禹 禹王。像他这样把自己的天下都能让给他人了,什么事不可以让。
我们要学儒,学圣人,第一步学为君子,学为君子要知道天命。处处要学尧舜之道,你办政治,就是为天下人办政治,不为自己私人的权利来办政治。就是为天下人来办事的,完全是舍己为人,这是孔夫子的政治学。所以学为君子,办政治是圣人办的仁政,仁政是一切为他人,从事各行各业的时候,也是学仁,学君子。知道因果,处处要替他人来设想。
这章经在论语开头。所以我在这里多花一点时间,讲得比较详细一点。让我们了解孔夫子的学术,根本的就在这里。往后我们学论语其它每一篇每一章,把握了这个根本,然后就容易了。根本的,知道这是圣人之学。你在了解每一章的时候,有从每一个角度来研究,你都能够处处向根本上来研究。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