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论语是孔子跟他的学生们,谈论求学为政之道,以及当时候各国的君臣,来向孔子问政、问道,有孔子的弟子,也有的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把它记录下来的一部书。
孔子把中国五帝以来,历代圣人所讲的道,经过他老人家整理,成为诗经、书经、易经、礼经,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一部春秋,一般称为五经,即诗 书、易、礼、春秋。
他跟弟子们谈论学问的时候,往往谈到五经里面的学术,孔子在谈论中不仅谈为人,为政,为学之道,而且非常扼要的把五经解释的非常透彻,这些都记载在论语里面,所以我们学习,就先要认认真真把论语研究透彻。
论语一共有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今天开始我们就逐字逐句向大家详细讲解。希望大家坚持不懈学下去,定会终身受益。
好,下面,我们开讲。
1.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开头子曰这两个字,子在古时候,是尊称别人,原来是对于男子,尊称男子叫作子,到后来不问是男子女子,凡是尊称人家的,都叫作子。为什么呢?子这个字,现在楷书是这个子,在篆文,篆文这个象形字,上面开头一笔那个一横是一个圆圈,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小孩子,是个头,中间那个一横,在篆字是两头向上一个半圆形,两头向上表示小孩子两只手往上,往上撑上面来,那个一直代表小孩子的身体,这小孩子撑出两个手出来,希望他的父母来抱他。

这个字在儿童年纪甚至在婴孩的时候,不分男性女性,都叫这个子,这个子很天真,代表他是一团天真之气。所以到后来男子尊称叫作子,后来女子尊称她也是叫子。
在论语开头子曰这个子。就称呼孔夫子,孔夫子,为什么不要孔子呢,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再传的弟子,比如说曾子的弟子,有子的弟子,他们的弟子就是孔子再传的弟子。由他们记载出来,不论是孔子弟子也好,再传弟子也好,记载论语称呼孔夫子,不能加上一个姓字,加上姓字比较没有那么亲切感,这就疏远了。因此学生称呼老师,或是再传的学生称呼老师,只能够称呼他子。因此在这里子曰就是孔子,往下凡是子曰,我们知道都是指的孔子。
子曰就是孔子曰,曰字是什么呢?曰字是象形字的话,外面画成像人的一个口,里面那一横如果照象形字,照篆文写出来的话,里面是人的一个舌,人的口加上一个舌,而且这个曰字,在左上方缺一个口,为什么呢?,一个人张口开来说话的时候,口气就出来了,曰字就是这个意思。

曰字就是表示一个人,要来开口说话了,是表示那个意思。因此子曰,就是孔子在说了,孔子说什么呢?
这一章经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一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第三段,这一章经就有三段,先把经文解释出来,然后再讲章法,分段就是讲章法,古人作文章,都要讲究章法,先解释经文。
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呢?学这个字,中国古时候有一本字典,是汉朝许慎作的,叫作说文解字,在说文解字里面,解释这个学字,当什么字讲呢?

学就是觉悟,觉悟这个意思。觉,比如说我们睡觉,睡觉什么都不知,睡觉醒了,就觉了。人必须在清醒的时候,看世间任何事情才看得明白。没有清醒,在那睡眠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所以学是叫觉 觉还不算要悟,这个觉就是把事情看明白了,看明白是不错,世间万事万物,你看它,那个事件它又代表很多含义在那里,只看清楚那个事物,比如说看清这个人,认识他是这个人,看见这一棵树,你知道这是一棵树,看见河流里面流着水,你看明白了。
但是人,个人有个人的心理,个人有个人的品德修养,个人有个人的学问,树木花草它有它的本义。同样的流水,流水有流水的含义。悟,就是把一切人事万物,借着它现出来的状况,能够悟到他本有的含义。
所以学,就是觉悟这两个字的意思,学而时习之,而这个字是连系字,它没有别的意思,学用而字,就联系下面这个意思,时习之,我们求学,这个学是什么呢?求学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觉悟万事万物它的本来的含义,那么,本来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就拿我们人来讲,我们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人的形状,长的有头,有面目,有手、有脚、有身体。都是一样的,颜色虽然有不同,人的身体形状是一样的,但是除了认识人的身体形状不够,还要觉悟,觉悟人人都有共同的一个性质,人有人的性质,这个性质是本有的。
这个本有的叫做天性,四书里面其中之一叫作中庸,中庸里面有讲:「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就是天性,这个天性就是本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性。这个本性它是没有改变的,不能够因为人的面貌不同,人的命运不同,寿命不同,甚至于人的有生有死,有的身体有病,没有病。这些人人都有,有生有死有病,有其它种种的问题,人与人间的来往,这些种种,这个都是现象,这是人人不同的,我们处在人类社会环境,也各不相同。
但是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本性没有生没有死,没有生病,没有一切在人世间遇到,种种的苦恼的问题,这个本性上都没有。我们讲这学,学觉悟,悟最重要的就是要悟到,我们人人本有的这个性,本性,悟到了本性,下面就要习了。
学习,学就是觉悟,悟了之后,就是要把我们的本性,把它显示出来,开发出来,开发出来怎么开发呢?就在习,习是练习,怎么个练习呢?
我们每一个人,不问哪一个国家的人,就是拿我们中国自己来讲,你是南方人也好,北方人也好,海内海外的人也好,都有自私自利的心理,人人都有自私心。有这个自私心,我们本性就被这个自私,把它遮盖起来,本性被自私心遮盖了以后,我们在人世间,才有生老病死。
在社会人群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遇到人事上很多麻烦的问题,互相防范对方是不是陷害我自己,我们时时刻刻的想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方面防范人家害我们,同时不知不觉之中,我们为了求得自己的利益,也陷害了别人,自己往往不知不觉,有这些个自私心理,我们的本性就被遮盖起来。
习这个字,就是练习,练习什么呢?就是把我们人人都有的自私心,时时刻刻的要自己提醒自己,把这个自私自利的心,逐渐逐渐的减少,减少减少到后来,完全没有了,本性就开发出来。本性完全开发出来,我们学论语的目的在那里?

孔夫子教我们求学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学成为圣人,我们把自私心完全破除干干净净的,让自己本有的本性,开发出来,成为圣人。所以这是学论语,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因此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习就是练习练习把我们私心,把它由浅入深的先一分一分的减少,减少一分自私心,就是显示一分自己的本性,减少到最后,可以把自已本性完全开发出来。
这个不是说学就学成功的,必须时时在练习,这个时字,中间不要间断,时时刻刻都在那里练习,时时刻刻都要想到,我们在人世间没有安全感,本身有时候有生病,本身在人世间有时候有天灾,有时候有人祸,有战争。这个时候人的生命不安全的,所以人在世间没有安全感。
因此我们在学论语的时候,开头第一章第一句,是要觉悟,觉悟自己有本性的时候我们要练习,怎么样练习呢?时时刻刻就想到,我们在人世间,所遭遇的种种的困难问题,这些困难问题,世间的一切学术,比如说,今日之下学科学的,学艺术的,学哲学的,文学的等等,都可以解决一部份问题。但是不彻底,必须学论语,讲到这个觉悟,这才能够彻底,因此我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要开发自己本性,不要忘记自己,没有生老病死的这个本性,要它发生作用。这叫时,而时习之,之,是指的练习要开发自己的本性。
后面这一句 不亦说(月)乎,说(月)这个字,我们一般学的是这个说(说),说话的说,但是在论语里面,这个说(说)不读说(说),读说(月),悦是什么呢?左边一个竖心边是心字部,心字部写成一个竖的叫竖心边,右边是一个兑字,就跟说字右边兑字是一个字,在论语里面,说、悦这两个字通用,而且在这里读音,不读说(说),读说(月)说(月)是欢喜,叫做说(月)喜悦,一个人的心理很喜悦。

后面有好几个地方,这个字跟悦字是通用,这两句就说学就是要觉悟,我们人人都有本性,要把本性开发出来。就要练习,而且这个练习,要时时刻刻都在练习,不能间断,能够这样的学,学而习之 不亦说乎。这就是心理愈练习心理愈欢喜,愈是喜悦。
这两句话,我们学论语,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以后,接着就自己在练习了。练习到了一定的时期,效果怎么显示出来呢?我们在家里,在社会上,我们处处学着把自私自利的心,把它压下去,不让自私心起作用,处处要让人家,处处要尊重人家,尊重人家的权利,尊重人家的意见,这样去练习。
比如说,我们家庭里面,现在很多家里人相处不好,意见很多,发生家庭问题,果然我们学论语的人,放弃自己的私心,处处替对方来设想,处处尊重对方,那家里一团和气。这个家庭里就是非常喜悦了,人人都喜悦,自己更不必说,是喜悦。
我们在社会上,不问你是从事那个行业,教书的,在各级学校教书的,你当老师。你能够替人家着想,当老师的处处替学生着想,怎么着想呢?你教的这个书,你想到学生听得明白还是听不明白。你讲这个书,你心理不是表现我自己我书讲得好,学生来尊敬我,不是,不要这样想,你只想到你教的这个书,都要让所有的学生他们都要从你所讲的书里面,得到好处,学生得到受用,你是替学生这样设想。久而久之,你心理没有想到学生要尊敬你,但是自自然然的,你的学生会尊敬你这老师。
各行各业的你能够对待同业之间,处处待人,你工厂里生产产品,处处替消费的人来设想。那你自己对于,你这工厂里面生产的产品,自己要检验得非常严格,久而久之,你这个工厂的产品,自然这个品牌,让人家自动的来买你的产品,这个效果就显示出来。所以不亦说乎,你自己也喜悦人家也喜悦,大家皆喜悦皆大欢喜。
第一讲就到这里,我们明天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