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驱车孟津游玩,朋友请我吃“小碗汤”,说是洛阳特色小吃,说来惭愧,我这个老洛阳人“老吃家儿”怎么不知道还有这种小吃呢?朋友介绍:这是孟津特色,很受民众喜爱。
这家店叫“小碗汤大碗面”倒也直叙,毫无含蓄之意,为了搞明白“小碗汤”根源,我请教了正在忙碌的老板:韩小乐。他说:祖上三爷乃孟津有名的“局掌”,就是厨师,平日为四方八邻操办大宴。
三爷爷说:洛阳小碗汤始于民国中期,是从“厨子菜”演变过来的,由小碗盛汤而得名,最早流传于孟津、宜阳及洛阳郊区。
那个时代,“局掌”带着徒弟们走村串户,为乡间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做菜。当时,乡下的农民生活都很拮据,在筵席原料的准备上往往捉襟见肘,全凭“局掌”巧手妙配,才将席面做得较为体面,有滋有味。
三爷说:“局掌”对徒弟们有着严格要求,只能当上菜程序完工后,厨子们才能为自己做点吃的。小碗汤就是厨子们为自己做的饭食。菜都上完后,食材所剩无几,厨子们就将这些食材统统切成丁状,下入肉汤锅内烩制。由于“僧多粥少”,只得用小碗盛汤,而且每人仅此一碗,如吃不饱,可多吃个蒸馍。这就是小碗汤的来历。由于小碗汤是厨子菜,听着也不高雅,不被待见,因而一直难登洛阳水席的大雅之堂。
原来是这样啊,我说怎么在“洛阳水席”未见这个“小碗汤”呢,称“小”也对应了“海碗”的大,颇有韵味。
煸炒西红柿,冲沏高汤,下焦炸丸,下老豆腐、腐竹等备好之半成品熬制,几分钟后勾芡调味,当然短缺不了洛阳人喜欢的酸辣味,出锅后的韭黄立刻这碗汤添加了高分。
细品:韩小乐做的这锅“小碗汤”,酸辣可口,绵软悠长,对应了他的性格,也讨食客喜欢。韩师傅说:他的这点手艺来自家传,如今父亲韩银会年纪大啦,店内主要由他和妻子孔丽娜经营。
车人我略懂厨艺,看凉菜之色,品汤汁后味,知孟津“老韩家”确实不一般。
小碗汤虽说是“厨房内餐”,但也是精心烩制,味道醇香。
酷似大盆的别致汤碗,绝对大于洛阳水席的“海碗”,小汤用大碗,这还是“小碗汤”吗?看着满墙的文化气息,我似乎懂了:老韩家的名气不仅仅是技能的高超,还有厨艺、佳人品的内涵。《李同乐,车人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