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诵读周易之前,我们来先对易经的基础知识做一个大概的梳理。
对学术界尚存争议部分,存而不论。
易经的来源
先天八卦>>>
相传,上古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伏羲、大禹等上古圣人,观察河图与洛书,画出先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
到了周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在牢中无聊将八卦重叠,衍出六十四卦,并为六十四卦写了卦辞。
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极其简单,甚至没有成句的语言。比如乾卦,《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
周文王的儿子周公,为每卦六爻写出了爻辞。爻辞如同每小节的内容,每爻也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乾卦从初九到上九分别是:
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或跃在渊,无咎。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亢龙有悔。
然后,《周易》乾卦就没有其他的了。
易经的论文
相传,孔子晚年学习易经,他根据自己对易经的理解,写了共7种十篇研究易经的论文集,称《易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翼”有附翼、辅佐之义。
这十篇论文分别是:
《彖》上下、《系辞》上下
《象》上下、《文言》、
《说卦传》、《序卦传》、
《杂卦传》。
孔子的这十篇论文,本独立于易经之外,自宋代程颐开始,将彖、象、文言直接附于各卦各爻之后,将系辞、说卦、杂卦、序卦,附于易经之后,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易经,把《易传》作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都是《易传》的内容。

所以,上古有易经八卦,周代统治者根据自己统治需要推演出六十四卦,战国时代的儒家又根据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了详细解释。这就是《易经》这本书的真实面目。
故,
伏羲之易,为天地之易,用以解释宇宙;
文王之易,是圣人之易,用以阐释万物;
孔子之易,是人世之易,用以阐释人事。
易经的含义
变易、简易、不易
变易>>>
指天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
简易>>> 宇宙间的事物常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但在我们懂了原理后,就简单了。
不易>>>不变,变化是现象,不变是规律。
卦是什么
卦,其实就是“挂”,有“悬挂”的意思,把东西悬挂起来以便于观察
爻是什么
爻,交也,代表阴阳交织的整体作用,是最基本的符号,以奇画(“⚊”称阳爻)或偶画(“⚋”称阴爻)表示。
爻有阴、阳两种仪态,若两两相重则形成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再增加一爻,就形成八卦。
爻自下而上排列。“三个”爻的含义,象征着“天人地”(上有天、下为地、人在其中)。
彖是什么
古代的“彖”是一种猛兽, 有点象犀牛,只有一只角, 能够知道天机,人事吉凶,
牙齿最为坚利,咬物必断。
因此取“彖”的意义, 来作为总论、决断一卦基本情况的断词。
三易是什么
指三本不同时代的易经: 《连山》、《归藏》、《周易》
它们的六十四卦都是一样的,但是排列顺序不同。
《周礼》中记载:
夏代之易,以“艮”卦为首, 艮卦象征山, 因此称为《连山》;
商代之易,以“坤”卦为首, 坤象征地, 万物莫不藏于地中,因此称为《归藏》;
《周易》,是周代之易,以乾坤开头,也有易道周普天下万事万物, 无所不备的意思。
相传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所以现在讲的《易经》,也就是指《周易》。
易经的核心内容
易理、易象、易数。
>>>>易理是讲为人处世道理的,象数是用来预测的。
易无象外之辞,也就是说易理是依附于易象的。
但至王弼注易以来,专重易理,象几乎都失传了,
到唐代李鼎祚,恢复了一二分,到明代来知德,恢复了三四分,到清代的胡煦,基本恢复,到晚清尚秉和,易象大显。
数的部分,自汉代焦延寿、京房一脉,基本拿来作为卜筮之用了。
但事实上, 易经的象、数、理是一体的, 不能割裂单独而论的。
象、数、理, 都是讲阴阳之象、阴阳之数、阴阳之理, 只不过把阴阳之理推演到万事万物罢了。
易经的核心是阴阳之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