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农耕文化的抢救者,他是爱心传播的实施者,他是孤寡老人的救助者,他是正能量的传播者。他就是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双旗农耕文化抢救馆负责人段双奇。
近年来,他走遍全国,收集了12万多件190多个品种的农耕老物件,涉及犁、耧、锄、钯、纺花车、叉、耙、扫帚、牛笼嘴、铡刀、铡床、织布机、老碾、老磙、老磨盘;汽灯、马灯、洋油灯、馍篓、馍筐、洗脸盆…… 抢救农耕文化,老段的情结绝不仅仅只停留在帮人们找回“儿时的记忆”中,在他看来,这些犁、耧、锄、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倾家荡产、不遗余力地抢救着这些即将消失的农耕物件,目的只是传承后世,让子孙了解历史,以便更好的续写人类文明的进步。
他收集的十几万件农耕物件,用他的话说:“哪一件都经我的手摸过十遍以上”。真的不容易!十几万件农耕物件从角落里、从废墟中、从落满灰尘、带着蛛丝的地方亦或是从汗渍斑斑的农民手里收集回来并不算完事,还要经过认真洗刷、抹上桐油、慢慢晾干,由于存放物件的地方十分狭小(仅在一个临时安置的铁皮房中),无论是洗刷还是上桐油,都需要老段一件一件的把它们搬出来,然后再一件一件的放进去。遇到风沙天或是阴雨天,这些物件不管是刷了一半或是桐油上了一半,都要把它们重新搬进室内。来来回回、搬进搬出,透支了老段的体力,倾注了老段的心血。这些物件都隐藏了无数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农耕物件,老段无论是在漆黑的夜晚还是雨横风狂的午后,无论是骄阳似火亦或是寒风刺骨,他都会不顾一切的穿梭于家和农耕馆之间。
他,已不是壮小伙,两鬓的华发证实着他已近暮年,他喜欢韩愈的那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欲为圣上除弊制,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他还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在他顶烈日、冒酷暑开着电动三轮车“踏遍四方土”的去抢救农耕物件的路上,常大段大段的背诵:“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家人劝他注意休息时,他又高声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是啊,人间正道是沧桑!老段将他的拆迁费、安置费全都用在了收集农耕物件上,甚至为了抢救一件完好的农耕物件,他不计成本的高价收购,为了保存象征华夏文明的农耕物件不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踽踽独行在烈日和暴雨下,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是合格的。 其实,历史铭记的又何止是农耕文化的收藏与传承,老段是位布衣记者,虽不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却也为老百姓解了不少的烦忧,他的前期报道《桥断人难行》、《窝棚部落》以及《百万斤冬桃在烂,心疼》等都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百姓解了不少难题。
一个 其实,历史铭记的又何止是农耕文化的收藏与传承,老段是位布衣记者,虽不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却也为老百姓解了不少的烦忧,他的前期报道《桥断人难行》、《窝棚部落》以及《百万斤冬桃在烂,心疼》等都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百姓解了不少难题。一个正直的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当他看到村子里的人农闲时无处可去时,便把他自己住的农村小院略作整理办起了一个“双旗文化院”。二楼放置农耕物件,一楼则是自费购置的一些健身器材、体重秤、乒乓球、羽毛球、扑克牌、象棋、围棋等娱乐设备供村民休闲,他还把自家的电视机搬到院子里供村民们闲时娱乐,又从多处搜寻各类书籍加上他自己的藏书全放在院子里无偿供百姓们借阅。一到农闲或是双休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双旗文化院便异常热闹。男人们、女人们、老人、小孩、学生一起在双旗文化院尽情的玩耍着、说笑着、热闹着,用不同的方式汲取着他们各自所需的精神食粮。农忙时,则有一帮文人雅士小聚双旗文化院,喝着小酒,或吟诗或填词,甚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韵味,有时也会引得书画大家即兴泼墨,豪爽之气令人顿觉酣畅淋漓。
2015年5月26日上午,为加快城镇化进程,老段世代居住的农家小院不复存在,双旗文化院也随之消失。在临时安置的铁皮房里,老段依旧奉养着、孝敬着他九十多岁的老母,依旧在外出前先安顿好自己的母亲,回家后和母亲报声平安,只有这样他心里才算踏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段不仅仅孝敬自己的亲人,也不仅仅对自己村子里的老人好。网上有篇文章题目是《心香一瓣播火人》,里面记述了一部分他对待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老人的照顾与关怀。而这份关怀与照顾一直持续着,逢年过节他从不忘记去看望一下那些孤独的老人和生活困难的患病者。他常说:“谁都有老的时候,等我老了,能像他们一样安享晚年就是福”。
三年来,为了给他心爱的农耕器具有一个“家”,段双奇四处奔波,却一直未能如愿。眼看着临时安置区的村民都搬到新建的社区,唯独他的“农耕文化抢救馆”没有去处,孤零零地留在临时安置区。面对困境,段双奇面露愁容,但他表示,相信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农耕文化会有很多人喜爱的,相信他所收集的12万件农耕器具会有好的归宿。他也希望有识之士,共同为这些农耕器具找到合适的归宿,不让这些老物件“漂泊”,有一个稳定的“家”。(清风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