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魂系桥山【散文】
文/ 王世杰(陕西延安)
每当想起或与周围的人们交流中谈及黄帝陵,心中总会汹涌出一份特殊又深切的情感,那潺潺的沮水,那庄严肃穆的黄帝庙大殿,那全球华夏子孙敬仰、崇拜和神往的桥山,那掩映在苍山翠柏之中黄帝陵园的画面,似乎就萦绕在眼前,一股溯根、溯源、溯本和对伟大先祖的感念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在幼小的时候,我就与哥哥曾数次到访过黄帝陵。那时因为年龄小,懂得的事情还少,只是心里无主地跟在大哥后面看看新鲜。随着不断地求学读书和涉世阅历的增多,我对黄帝陵渐渐有了深一层的认识,便利用各种机会,独自一人又曾多次去瞻仰,去祭奠,去接受远古气息的沐浴。每一次的细心浏览和虔诚叩拜,都会有一次新的感受,都会有一次心海深处的涌动,更会有一次对灵魂的碰撞和洗礼。
2017年的初夏时节,去美丽的黄陵县参加一个省上的有关会议,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我却怀着一种任何力量也压抑不住的渴望心理,利用下榻的宾馆就在黄帝陵脚下的便利和午休时间,冒着三十多度的炎热天气,又一次登上了巍巍的桥山,奉上了我的一份蘸满深情的尊崇,表示了我对先祖黄帝丰功伟绩和对后世留下厚重文化的敬意。
如今的黄帝陵景区,布局、规模、设施、环境等各个方面,已经比以前有了更高层次的改观。远远望去,那恢弘嵯峨的建筑群,那润光升腾的气势,那绿色横流的巨幅画面,就让我受到了强烈地吸引和震撼,那种迫切的向往欲越发增强,前进的步子不禁加快了许多。
首先,我来到宽阔的庙前区。约一万平方米入口广场的地面,是选用五千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而成,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广场的尽头,便是一座横跨于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的桥梁,虽然是现代建筑,却缠绕着几分古香古色的幽韵。快速地通过了明净的桥面,我依着漂亮的石台阶拾级而上,加速度地走向气势宏伟的山门。只见湛蓝的天空飘浮着洁白的云朵,山门正中的上方,挂着巨大、黑底黄字、笔力遒劲的“轩辕庙”匾额。门前两边高耸的石壁上,醒目的大字标语“地厚天高人文深远溯初祖,根深叶茂棠棣花开荣九州”赫然映入眼帘。再环顾四周,整个庙区被浩荡的绿色簇拥着,让我猛然滋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好像已经踏入了高远诱人的世外仙间。立步于此,使我一下子沉浸在了游览天下任何名山大川,都无法比拟和肃穆凝静的氛围之中。
缓缓步入黄帝庙大院,仅一墙之隔,我对这门里门外的感觉,俨然有着天壤之别,似乎这里的一切,都被一种神秘神圣神奇的气氛所笼罩,那静谧、深沉、肃穆、古朴的格调和韵味,就是再澎湃的心潮,在这样独特的情景里,也会瞬时变得素净和平稳下来,并且清亮得就像可以折射碧月的湖水一般,脑空间的一切红尘中的纷杂凡念,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仅存下来的,只有对黄帝功德无尽的感念和对黄帝生活年代的无限遐想。
黄帝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最有影响力、最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嫘祖是陕西白水县人,能种桑养蚕;史官仓頡创造了文字,臣子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使我国远古文化的创新创造和高层次发展,达到了一个充满希望、令人可歌的进步程度。
在那个初现文明之光的时代,黄帝以干练、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领部众,惩罚邪恶,战败蚩尤,首次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为了保持水土,黄帝带头栽植了一棵柏树幼苗,直至后来,高山低岭上逐步出现了林草茂密、葱绿盎然的景象。为了给百姓治病炼仙丹,他引领采铜,铸成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三尊大铜鼎于山下。同时,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的群民,有的栖居于树上,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遂与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筹划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并积极教化桥山四乡的民众,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房,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了新屋,也同时把桥山起名为桥国。黄帝以他那非凡的聪明智慧,无愧地成为了中华民族社会探索、善于总结和改革求新的先驱。
在进入庙院的第一个瞬间,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高大、雄秀、苍劲和被西方人誉为天下“树之父”的黄帝手植柏。紧挨其后的是略逊于手植柏的挂甲柏。它们相依相守,虽经数千年风霜雪雨的捶打,依然挺拔茂盛,雄风犹存。从大院正中往里走,碰面的第一座建筑是“诚心亭”,两侧朱红色木柱上写着“诚朝圣地人文祖,心寄神州儿女情”的对联。亭内存立着毛泽东主席、孙中山先生等题书的碑铭。亭外的西侧,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两块纪念碑。大院的左右两侧,是存放历代名人、官员等所立石碑的“碑廊”。其中有习仲勋、江泽民、陈云、刘华清、屈武等许多人的题刻,依次排列,碑文各有千秋。
再往里走,便是悬挂由程潜敬献的“人文初祖”匾额的黄帝大殿。门前立柱上题写着“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在艳阳的照射下,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当我再次面对正中台面上的黄帝形象雕刻时,心里对先祖万分的崇敬之情,忽然间渲染起一层层的波澜。大殿里两面陈列的古乐器及远古的兵器,给人一丝涉足悠远古地的恍惚感觉,似乎有一缕缕从遥远部落岁月里流淌过来的气息,包裹了我的整个躯体。
庙区的最后面,是宽阔、浩大的祭祀广场和一座更为高耸、壮观的“轩辕庙”。在庙前广场的两侧,有无数黄色的旌幡,随着清风悠然地飘展;东面方井型的铜架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气势非凡,给整个广场增添了雄浑、威严的气氛。每年的清明节,这里都要举行国家级公祭轩辕黄帝的盛大典礼,无数海内外华人蜂拥而至,以见证这个中华民族相携、相牵、和谐、凝聚以及天下无二的隆重时刻。
祭祀黄帝陵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从孔子、孟子的文章和他们与学生对话的语录中,得到了详实的佐证。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典籍中的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也正是建设于这个在历史上气象万千的朝代。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的墓葬称之为“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须设“庙”。刘邦建立大汉的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了“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重修和扩建,并栽植柏树1140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水崩崖塌,威胁着庙院的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至东麓的黄帝行宫。这便是如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到今天的人民共和国,都分别对黄帝陵园、庙宇进行过多次的修缮和扩建。特别是1992年8月,地方政府投入巨资,在原址上规划和建成了山门、阁楼、大殿、碑廊、亭台、陵墓(衣冠冢)等众多景点。
从轩辕庙大殿出来,我又一一观赏了碑廊林立的前人墨刻,然后来到留有黄帝脚印的巨石旁。注视着那清晰的印痕,我的思绪,好像不由自主地去追寻黄帝的影子,飞向了深邃的天际。
走出山门,我欲往山顶去祭拜足以让我动情和心潮汹涌的黄帝陵。为了对黄帝的深切尊重,我没有乘坐电瓶车,决定徒步而上,也能顺便领略一番山上山下的自然风光。
这里整个的山山峁峁,到处是青枝,到处是林海,蓊葱繁茂,绿色扑面。除了千年古柏,显然经过人为的努力,比往年来时,又增添了无数已经成林的新柏以及其它花木,呈现出一派翠绿欲滴、景致迷人的大美风情。
在浓荫遮蔽的路旁,我先后遇见了刻着“民族同心林”、“龙腾友谊林”、“祭祖纪念林”等字样的巨石或水泥牌。这座林木丰茂的山脉,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圣山,牵引着无数华人的殷殷情感。据说桥山除新植柏树以外,有古柏超过六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有三万余株,是神州大地上保存最为完善、庞大的古柏群。
一路往上,虽使我汗流浃背,却没有丝毫倦意。一边行走,一边环望,一边拍照,一边陷入了沉思。此刻,我在脑海中不住地幻想着黄帝生活时期的情景,那一定是一个民情纯朴,生态环境胜过仙域,虽然生活质量还不完美,却是蘸满神秘色彩和人与人之间能素心相持的社会。
走着走着,不觉来到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长形石碑前。因为时间太紧,在此处仅停留了片刻,便急步来到陵园的大门前。定神留意,满目是古老、挺秀的翠柏,游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却不闻任何的喧哗之声。走近陵墓,描彩的挑檐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的巨幅碑石。陵园区四周设置红墙围护,东南的侧面为棂星门,两边有仿制的汉代石阙,整座园区显得古朴典雅,那惟有在这里才能感应到的灵韵,让我隐约觉得已穿越了数千年的历史时空,迈入了一个仙雾弥漫的清灵世界,依稀听见了回荡在山谷的古人相互呼喊的颤音。陵的前面,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此前面还有一座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据史传,黄帝寿终时为118岁。有次在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巨大的黄龙从天而降,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去安抚与他一同生活过的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遗憾不已。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复回龙背,人们拽住他的衣襟,挚情挽留。黄龙带着黄帝去了天庭,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群民便将其葬于桥山之巅,并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黄帝陵的由来。另有一说,黄帝离世归天后,本来就安葬在桥山。是真是伪,如今仍是未知之谜。

听一位当地朋友向我介绍,黄帝陵园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黄龙载着黄帝飞去时须坠之地。此间生长着一种龙须草,说是当初是由龙须所变,从而不断地生息繁衍,世代不绝。遍寻周围其他地方,却皆无其任何踪迹。这件事虽然赋予了传奇色彩,然而也是茫茫大自然中确实存在的稀罕现象。
在陵前正南方的不远处,也就是陵墓围栏以外有一土筑高台,世人称之“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此台乃汉武帝痴心成仙,以祭祀黄帝所筑起的祈仙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垒砌,并构建了登台石阶云板、护栏等盘旋而上。站立于台顶,眺望四面的山川,河、湖、城池、路网一览无余,给人一丝举手摘星、云雾飘渺的心理错觉。
千百年来,当地流传的民谣云:“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当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显然,黄帝陵为历代帝王、著名人士祭祀的重要场所。历史上千古流芳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到此拜谒和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感叹。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去三川驿(今富县吉子现乡三川驿村)途经黄帝陵曾写有“少陵月夜祭黄陵,双手空空无祭品”的诗句。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因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山盘流,立于山上俯视,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河水穿山底而过,故此名曰桥山,陵也因山而得名。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桥陵之称更为四海闻名。1942年,当时的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陵声名远播、威名显赫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关中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有所区别,遂改中部县的桥陵为黄帝陵。后来中部县也因黄帝陵而易名为黄陵县至今。
素有天下第一陵称号的黄帝陵,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从200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都要在这里举行国家公祭,中央电视台和陕西卫视届时进行现场直播,使黄帝陵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006年,黄帝陵的祭祀活动,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以来,黄帝陵在所有中国人的心目中,更加拥有了至高至上的地位。
在黄帝陵前,我遇见了一位旅居美国的老年华人,双膝跪地,泪流满面。从他的诉说中,我大概听明白了其中的内容。他的父亲是原国民党军官,解放前经台湾去了美国,在离世前的弥留之际,再三嘱咐他一定要返回祖国,代替老父前往黄帝陵,给祖先上香叩头,并要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去奔走和呼吁,不能让祖国的疆土,永远被人为地分裂下去。听了那番充满深情的话,使我也深受感动和热泪盈眶。在场的许多人都为之感动,称赞老先生能丟弃前嫌、深明大义,无愧为黄帝的子孙。我不由得也在心里寻思,黄帝陵就像一座无形的大磁场,吸引着无数的港、澳、台同袍和全球的华人华侨汇聚而来,在这里化解了许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恩恩怨怨,解开了心中因为过去种种情形下结成的疙瘩,使操着各种方言的人们,在这里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中的一分子,整个具有华裔血统的黄种人,都是一脉相承;黄帝陵就像一座亿万人心目中的桥梁,在这里填平了“沟壑”,熔化了分歧,抚平了心灵的“创伤”,使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心心相印和对“血肉相连”的认同,从此在走向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大道上,人人担当,走得更远,走向辉煌!

在陵园区的拜谒结束以后,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漫步下山,沿途又顺便参观了谓之“黄帝陵守护神”的天鼋神慧石雕像,走访了“中华姓氏祠堂”、黄帝赐福邮局(延安1号店)及多家古玩、工艺品商店。
了却了拜祭黄帝陵的心愿,我默默地离开,心里增添了几分满足和宽慰。然而,在离去很久的时间里,总觉得我的心魂,仍然留在了黄帝陵,在那庙宇和陵园区,在那沮水岸畔,在那丛林中的大道小径上,在那浩瀚的古柏群间徜徉和飘荡。
这一次上山的简短经历,又一次使我的心灵世界得到了洗刷和熏陶,使我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掀起了脑海里的反复思索,进而从内心深处发出由衷地感慨,我们的泱泱华夏,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名古国之列,黄帝的赫赫殊勋,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值得骄傲的今天,我们国家已经迈开了走向世界强国的步伐,成为影响力斐然的巨人,先祖黄帝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他的后辈们有所作为,感到万分的欣慰和自豪。
写于2017年夏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陕西省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微信公众号《洛滨文学》总编;先后在数十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散文、诗歌、小说、随笔、评论等千余篇(首)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著名或各大网站。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