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1号作家金牌编剧陈玉福文学专题报告》
陈玉福教授,国家一级作家、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长中短篇作品49部,1000多万字。
主要学术论著有:《高举旗帜 攀登高峰》《贺敬之与中国新诗——为中国新诗百年而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发展》《弘扬中华美学传统?彰显中华文化精神》《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纲领》《文学创作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繁荣文艺创作的动员令》等。

主要文学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有《马莲花》《西部人》《西部女神》等;长篇小说有“1号系列”、“1号首长系列”、“女子系列”、“国家”系列和《建军大业》《西凉马超》《西部人》等;报告文学集有《1号交警》《1号罪案》《中国镍都丝路花城》等;影视剧本有:《建军大业》《热血军旗》《1号情报员》《女人的抗战》《共和国长子》《西凉马超》《情满八步沙》《南梁小姐妹》等。
作品获国家电视剧最高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最高奖——荣誉奖(突出成就奖)、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作品长篇小说一等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国产十大优秀电视剧第一名、 “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电视剧选集”第一名、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等多种奖项
40集电视剧《1号情报员》兰州首映式
本报讯 (首席记者雷媛 平丽艳)甘肃本土作家陈玉福创作的40集电视剧《1号情报员》于4月12日正式登陆甘肃卫视文化频道。该剧汇集了温峥嵘、陈昊、高明、曾黎等老中青演员,其中,女主角“1号情报员”就由近几年在荧屏上大放异彩的知名青年演员温峥嵘担纲。
《1号情报员》作为抗战题材中的抗联题材电视剧,讲述的是发生在佳木斯的一群女豪杰抗日的惊险故事,剧中具有缜密的故事悬念,又有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突破了以往谍战剧的风格,尤其是温峥嵘饰演的“1号情报员”表面优雅、高贵、智慧,实则冷静果敢,为了粉碎日军阴谋,临危受命来到了佳木斯,成为了我地下党和抗联安插在敌伪高层中的眼线。
该剧编剧、被媒体誉为“1号作家”的陈玉福是甘肃省金昌人,祖籍武威凉州,曾获中国首届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第二届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等。面对“抗战剧热潮”的现状,《1号情报员》编剧、有着“1号作家”之称的陈玉福在谈到创作感受时表示,创作伊始,他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创作一部严肃的、真实的、主旋律的抗战电视剧。“我给自己的这一次创作定下了三个要件:一是高扬抗战主旋律,还原历史,鼓舞人心;二是好看,有爱情、有谍战,还要有正面战场,全面地反映可歌可泣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三是创新,坚决与抗战神剧划清界限。”

省委宣传部领导黄荟铭先生出席首映式(左1),甘肃电视台副台长王晓枢主持首发式……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范局长在首发式上讲话……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荣年先生参加首映式并讲话(左)

省广电局电影处处长严肃(中)出席首映式……

甘肃敬业公司董事长魏明广先生出席首映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

建峰集团甘肃分公司安总(右1)出席首映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

北京大学王教授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首映式并赠送墨宝……

兰州电影制片厂崔总(左)参加首映式……

凯迪拉克兰州刘总(左)参加首映式……

编剧陈玉福在首发式上……


《1号情报员》剧照
本报讯 (首席记者雷媛 平丽艳)甘肃本土作家陈玉福创作的40集电视剧《1号情报员》于4月12日正式登陆甘肃卫视文化频道。该剧汇集了温峥嵘、陈昊、高明、曾黎等老中青演员,其中,女主角“1号情报员”就由近几年在荧屏上大放异彩的知名青年演员温峥嵘担纲。
《1号情报员》作为抗战题材中的抗联题材电视剧,讲述的是发生在佳木斯的一群女豪杰抗日的惊险故事,剧中具有缜密的故事悬念,又有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突破了以往谍战剧的风格,尤其是温峥嵘饰演的“1号情报员”表面优雅、高贵、智慧,实则冷静果敢,为了粉碎日军阴谋,临危受命来到了佳木斯,成为了我地下党和抗联安插在敌伪高层中的眼线。
该剧编剧、被媒体誉为“1号作家”的陈玉福是甘肃省金昌人,祖籍武威凉州,曾获中国首届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第二届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等。面对“抗战剧热潮”的现状,《1号情报员》编剧、有着“1号作家”之称的陈玉福在谈到创作感受时表示,创作伊始,他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创作一部严肃的、真实的、主旋律的抗战电视剧。“我给自己的这一次创作定下了三个要件:一是高扬抗战主旋律,还原历史,鼓舞人心;二是好看,有爱情、有谍战,还要有正面战场,全面地反映可歌可泣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三是创新,坚决与抗战神剧划清界限。”

长篇小说《建军大业》研讨会
编者按:9月27日,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作家协会承办的“长篇小说《建军大业》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解放军报》文化部副主任刘笑伟、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国作家》主编王山,《中国武警》主编、原《西部军事文学》主编王久辛等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来自甘肃宣传、文艺、大专院校的张瑞民、邵明、李燕青、王登渤、边明星、马步升、刘满才、焦炳坤、梁胜民、任真、陈自仁、弥建立、金生翠、张哲(尔雅)、彭金山、师克谦、凌毅、姬广武、何华等领导、专家、学者、作家、大学生代表及新闻媒体记者1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长篇小说《建军大业》72万字,由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陈玉福创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与会专家对《建军大业》蕴含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精彩故事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建军大业》是近年来我国不可多得的优秀文艺作品,是我省由高原登上高峰的巅峰之作。下面是陈自仁教授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党建军思想的赞歌
——读长篇小说《建军大业》
陈自仁
陈玉福先生的长篇小说《建军大业》,是一部以史诗般的笔触描写我党建军历史的鸿篇巨制。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八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三河坝阻击战、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描写了大革命时期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建军伟业,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叶剑英、陈毅、贺龙、叶挺、王尔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小说描写历史人物众多,战争场面恢宏壮观,故事情节回肠荡气,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全书生动地再现了我党建军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史场景。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清醒的共产党人,意识到用革命武装对付反革命武装的极端重要性。在党的领袖中,毛泽东首先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建立党领导的军队、进行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的主张。这些正确主张,当时受到党内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者的猛烈抨击和残酷打压。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始终没有放弃这些主张。最终,这些正确主张得到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可、支持和身体力行。长篇小说《建军大业》准确地抓住了这些重要的历史线索,把我党建军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作为贯穿全书的红线,使小说内容具有了难能可贵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具体来说,小说描写中,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五个关键问题,一是我党为什么要建军;二是我党如何建军;三是我党需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四是我党有了自己的军队之后怎么办;五是谁来指挥这支军队。其中核心问题,是最后一个问题:谁来指挥这支军队。这个问题,后来被毛泽东凝练为一句话,作了形象化的回答,那就是“党指挥枪”。
从小说情节看,连最早主张建立我党军队的毛泽东本人,在三湾改编之前,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不是都很清楚。三湾改编之后,经过无数血的教训,毛泽东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解决了这些问题。特别是第五个问题,即谁来指挥军队这一问题的解决,使我党的建军思想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达到了前所却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保证了建军大业的健康发展。
长篇小说《建军大业》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一系列感人的情节和细节,真实地再现了我党建军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三湾改编之前,我们党虽然整合和影响了大批的国民党军队,并在部分国民党军队中公开或秘密地建立了党的组织,但是我党在国民党军队无任何领导权。从根本上说,我党的组织左右不了国民党军队的行动。南昌起义中,军队中的党组织及其党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军队中甚至发挥了领导作用,但远未达到“党指挥枪”的理想境界。
从长篇小说《建军大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中,起义部队中虽然公开建立了党组织,不过党组织大都设在团一级,营以下单位没有党组织,只有党代表;有的营、连级作战单位,连党代表都没有;有的班、排级作战单位,连党员都没有。当时,起义队伍中的党组织,只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对外宣传方面发挥作用,军队中的党组织,难以掌握士兵,更难于掌握军队。最令人痛心的是,就连我党基本上掌握的叶挺部队和贺龙部队,由于没有解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没有解决“党指挥枪”的问题,结果在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中一败再败,最终被等敌人完全击溃。
一次次血的教训,让毛泽东最先惊醒。从三湾改编开始,他有意识地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逐步做到了班有党员,排有党小组,连有党支部,营以上有营委和党委,全军设立党领导。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获得者。
注:凡在平台刊发作品将择优推荐于季刊纸媒《西部人文学》重点刊发。

讲述西部故事,塑造西部英雄
陈玉福历史长篇小说《西凉马超》研讨会举行
每日甘肃网10月24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高宏梅 王星明)10月23日,记者从甘肃省文联获悉,由《文艺报》社、作家出版社、甘肃省文联、甘肃省作协共同主办的甘肃作家陈玉福小说《西凉马超》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该书由《西凉马腾》《少年马超》《青葱岁月》《马踏飞燕》《西凉太守》《将军归来》6卷组成,共计51万字。
小说讲述了一代名将马超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传奇经历,以母子遇难、解民倒悬、握手言和、金繁马庄、马踏飞燕等六个精彩故事为脉络,以青春、励志、偶像为元素,弘扬了西部人自强不息、惩恶扬善、互助友爱的精神。同时,该书还首次披露了雷台墓主人、马超墓以及“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前因后果。
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中表示,陈玉福的《西凉马超》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这是流传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段民间传奇,是一部维护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家园的英雄史诗。小说塑造了马超这样一个存在于历史却又不曾被人深入了解的人物形象,作家从历史史实出发,以丰沛的想象力对其生活细节和心理情感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从而刻画了一个形象鲜明又内涵丰富的传奇英雄。《西凉马超》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其所呈现的英雄观和自强不息、惩恶扬善的精神无疑有着鲜明的当代意义。而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作家在小说中对西部文化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梳理和呈现,《西凉马超》中彰显的西部文化是多元的,是包容开放的,与此同时小说中的西部又是坚毅、沉稳、乐观、成熟的。英雄的匡扶正义、为民除害、敢作敢当、敢恨敢爱的精神和西部苍劲的山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西部文化景观。
与会专家学者谈到,从写法上来看,这部小说不仅接续了中国小说英雄叙事的传统,还在某种意义上复活和呈现了传统小说叙事的魅力。作家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来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人物的精神意涵。而这种密集的矛盾冲突也成为推动小说叙事的重要动力,使得小说的节奏明快,引人入胜。《西凉马超》通过对历史的解读,运用文学化的描写,还原了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无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文学界来说,这都是一部重要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


北京研讨会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评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 陈玉福长篇小说《西凉马超》《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10日 第07版)刊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文章《西部风情与英雄传奇——读陈玉福长篇小说<西凉马超>》。
中国文学历来有英雄叙事的传统,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不仅塑造出曹操、刘备、孙权、宋江等一批光彩照人的历史人物,也虚构出孙悟空等生动鲜活、富有个性的神话人物。他们都是典型的英雄式人物,英雄之气就像一束光贯穿在作品中。及至新文学大幕开启,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历史使命召唤下,英雄叙事依然活力充盈并渐成主潮。然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着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崛起,日常生活叙事逐步取代宏大叙事,英雄叙事日渐式微并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带有怀旧性的历史风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读到陈玉福的历史长篇小说《西凉马超》,确是眼前一亮。它不仅接续了英雄叙事的传统,还在某种意义上复活和呈现了传统小说叙事的魅力。
西部风情与英雄传奇(新作评介)
——读陈玉福长篇小说《西凉马超》
吴义勤
《西凉马超》可读性很强,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运用娴熟,在整体风格上,近似于古代传奇小说。作家非常密集地设置了矛盾冲突,通过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来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人物的精神意涵。而这种密集的矛盾冲突也成为推动小说叙事的重要动力,使得小说的节奏非常明快,引人入胜。比如,小说伊始,主要人物尚未登台之际,两位次要人物太守张鼎与都护董天伦的矛盾就已白热化地展开,短兵相接之后即是惊心动魄的叛乱与平叛。尽管这一矛盾的设置有为主要人物马腾出场进行铺垫的功能,但二者之间的交锋已然成为此阶段的叙事主体,占据了舞台中央,掀起了一个叙事的小高潮,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目光。相比马超登场之后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大战斗、大场面,这样的矛盾交锋并不显眼,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小高潮密集分布在小说中,连接起了整部小说,它将读者完全带入了作品所创造的情境之中,而这正是传统小说叙事的重要特征。小说在人物的形象勾勒和内涵设置上,主要采用最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忠奸善恶、爱恨情仇都态度鲜明而处置果断,马超的忠勇、耿鄙的毒辣、一空大师的宽容、赵青宽的阴险,都一目了然,忠奸对峙、善恶交锋干脆利落,丝毫没有拖泥带水。这种形象和内涵上的简明扼要,也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人物形象的棱角和符号特征,使得人物形象辨识度鲜明,过目难忘。
就主题层面而言,《西凉马超》对于马超这一智勇双全、善良正义的英雄人物的塑造,显然是小说最重要的主线。马超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作家从历史史实出发,以母子遇难、解民倒悬、握手言和、金繁马庄、马踏飞燕等几个精彩故事为依托,以丰沛的想象力对其生活细节和心理情感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从而刻画了一个形象鲜明又内涵丰富的传奇英雄。相较于历史人物不可避免的符号化与脸谱化,小说中所呈现的英雄马超无疑是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小说中的马超至少有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精神向度:其一是智勇双全的武士英雄。通过几次重要战役的描写,骁勇善战的马超成了人人知晓的少年军首领,成了无数少女倾心的西凉勇士,成了西部人心中的“守护神”。其二是忠诚专一的痴情英雄。虽然小说借鉴了自古美女爱英雄的套路和桥段,设置了多个女性角色,使马超落入了情感的桃花林中,但马超并非“难过美人关”的普通英雄,而是一个对感情专注专一的痴情英雄,他对央馨儿的一片深情贯穿始终,令人动容。其三是心怀万民的救世英雄。在马超杀伐征战的一生中,民众一直是他爱护和保护的对象,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危难,是他不断征战的出发点。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赋予其英雄形象以更深厚的内涵和更耀眼的光环。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血肉丰满并寄寓了作家诸多精神理想的英雄。
如果说“英雄”是解读《西凉马超》的关键词,那么,“西部”则是进入和解读这部小说的另一关键词。小说中的故事皆发生于中国西部,但作者没有把“西部”简化为一种自然背景和历史背景来叙述,而是把“西部”与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把“西部”和故事情节交织在一起。“西部”作为一种小说元素,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具有空间的意义,更具有特殊的叙事地位。比如,历史上古罗马帝国东征曾引发西部地区东西方民族融合,这既是一种历史背景,也通过后裔的相貌问题进入了小说的情节,并形成了非常精彩的“母子遇难”章节,而这一情节的存在对于马超的性格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其从小就养成了坚毅顽强的性格。再比如,东西大滩中秋节的结对子活动和对歌求偶活动,既是西部特色的风俗民情,也是小说中马超和央馨儿擦出爱情火花的重要因素,从动人的歌声中生长出了热烈的爱情之花。类似的对西部历史和风俗的描写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构成了小说中不可或缺的有机体。我想,作家的这种处理并非偶然,而是由一个西部作家特有的历史方位感和责任感所决定的。作家自觉地把展现西部文化和历史、展现独属于西部的人文景观作为文学追求的内容和方向,有意识地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对“西部”的建构和表述,以小说这一载体为“西部”代言和呐喊。就《西凉马超》而言,作家的努力无疑是极见成效的,他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西部”的万千风情,更把“西部”成功地铸造成小说的基石和提升小说整体意蕴的关键元素。
《西凉马超》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其意义并不局限于历史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小说所呈现的英雄观和自强不息、惩恶扬善的精神无疑有着鲜明的当代意义。陈玉福认为:“在一个需要英雄、呼唤英雄,同时也能创造英雄的年代,作家的社会良心里必须对英雄和英雄主义保持沉甸甸的敬意,否则我们手中的笔就会折断或变成空心芦苇。”在作家心中,当下时代是一个需要英雄、呼唤英雄、创造英雄的大时代,作家肩负着塑造属于我们时代英雄的神圣历史使命。尽管马超是一个历史中的英雄,但马超身上所拥有的崇高精神和英雄品质是可以超越时代的。《西凉马超》中闪耀的英雄之光和历史精神,将给当下时代和当代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激励。
陈玉福著作《情满八步沙》研讨会
2019年2月28日,电影文学剧本《情满八步沙》陈玉福著。在甘肃省武威市召开研讨会。研讨会由甘肃省电影家协会、甘肃省评论家协会主办,甘肃风行影视有限公司、凉州大马文化艺术研究院协办。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张家昌、赵建新、于涛、赵俪评、郝平、贺仁山、谭康、崔得祯、徐云盛、张奋武等30余位评论家参加研讨会并发言。甘肃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张家昌、兰州大学教授赵建新、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昱川、甘肃省工商联副主席管兴等参加了研讨会。

《情满八步沙》电影文学剧本由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陈玉福先生编剧。研讨会上,专家们对电影文学剧本《八步沙》蕴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大力宣传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真实再现古浪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守护家园、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全面展示甘肃省武威市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治沙造林取得的巨大成就。
陈玉福著作《八步沙》甘肃新闻(每日甘肃)

本文编辑韩若诗
制作 齐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