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外七首)
朱翰香
清明,
回乡下老家上坟。
站在祖林前,我发现:
父母的坟头已日渐低矮;
前年刚筑起的,
叔叔的坟头也开始萎缩;
祖父的坟头像一口小锅,
倒扣在小麦葱绿的大地;
曾祖父的坟头已不见踪影,
只能从林地的走向上,
大致判断其位置。
父亲曾经介绍,
曾祖父是偎祖拔林。
我这个不懂阴阳宅的人,
始终没能推出,
高祖父坟头的位置。
至于更远祖先的坟头,
那就更加无从得知。
父母的坟头,
叔叔的坟头,
祖父的坟头,
都该添几锨土。
让这些坟头活得
有一些尊严,不在趴在那里。
甚至想把曾祖父的坟头,
重新筑起。
我们这些后人,
也多少能够站直。
但是,
在寸土寸金的今天,
我们的朴素愿望,
实现并不是那么容易。
改革开放后,
我家的林地,
已划为别人的责任田。
在这块土地上,
上坟已成为一个问题。
《上 坟》
清明节,与
夏历十月一日这一天
无论多忙,也
不管路途多远
儿女们总要奔赴
埋着自己亲人的坟前
恭恭敬敬献上祭品
再燃鞭炮一串
耸三柱高香
烧掉阴间通用的纸钱
跪下磕三个头
祭奠先慈先严
以及从未谋面的
更远的祖先
这是对生者的告慰
这是对死者的纪念
这就是沿袭几千年的上坟习俗
这就是中国人看重的香火不断
《祖母》
祖母和祖父同岁
均生于十九世纪末的丁酉年
在祖父去世后十年
祖母也撒手人寰
她一辈子含辛茹苦
好日子没能过上一天
祖母逝世于1978年冬
她没能赶上改革开放的春天
《祖父》
祖父身子骨很是硬朗
六十九岁了还能挑担
一次他去饮牛
被两条牛缰绳缠住腰身
重重地摔倒在地面
从此他就没能再站起来
在病床一躺就是三年
据说是摔坏了坐骨神经
但一直都没去医院
祖父逝世于——1968年
那一年他七十二岁
《母亲》
母亲六十多岁
就得了偏瘫
最初还能拄棍走走
生活起居还算方便
后来便卧床不起
子女不得不轮番照看
直到七十六岁去世
也没能住上一天医院
因为她的儿子
实在拿不出住院的钱
记得那是1998年
改革开放已近二十年
《父亲》
你去世时
我知道你很疼
紧紧抓住我的手
面部呈无比痛苦的表情
二十多岁起,父亲
就得了一种肚疼病
不能喝凉水
不能受凉
不能吃生
就这样持续好几年
后来终于医治成功
这不,八十多岁了
又重犯旧病
发作了几次
最后竟然夺命
《自画像》
曾经徘徊
也曾经迷惘
最终你还是选择
当初确定的方向
你相信
坚持会有成功
过程也是辉煌
《族谱》
你从哪里来
族谱给了最详尽地注解
寻根的脚步
一直方兴未艾
别亲疏,知远近
牵系多少人家国情怀
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
作者简介:
朱绪书,笔名朱翰香,1952年5月出生,山东微山人。大学文化,副编审。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百家文化网专栏作家、中国散文网会员。先后为《微山县志》《微山年鉴》副主编;《微山县军事志》《发展中的微山教育》《微山县民营企业家风采录》主编;《微山县国营工业志》《驩城溯源》《走进微山湖》文化丛书编审。
20世纪7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在《枣庄日报》《济宁日报》《山东青年报》《微山湖》《济宁文艺》《诗神》《中国校园文学》《时代文学》《山东文学》《诗国》等报刊发表作品。作品被《短诗大观》《中华国魂诗书画选》《中国散文诗歌精选》《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作品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精品大系》《2017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等书收录。
1990年,诗作《卒》获“屈原杯大奖赛”优秀奖。1992年,诗作《大运河》获“第九届大自然诗歌大奖赛”三等奖。1994年,诗作《微山湖》获“艾青杯文艺大奖赛”创作奖。1999年,获第三届微山湖文学奖。2015年,诗作《根》获“东方美”金奖。2016年,诗作《庐山》获“江山颂”全国诗书画大赛一等奖。2017年7月,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诗作《爱》获一等奖,同时获最佳诗歌奖。2018年6月,北京首届百家诗会诗作《危楼》获一等奖。2018年11月,获中华国家地理十佳游记作家(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