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荟萃智慧的海洋 (十二)
作者/三木秉凤
天行其道,人行其时
在冥冥天道之行中,我们灵长之人仅仅宇宙河汉中的浪花一瞬,蜉蝣命般,卑微渺小,不值言及!然而缘落尘寰道中,不藉时机而观道貌,不亦惜乎?《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而看似简单的“道法自然” 之中却蕴涵着万物妙理,此之“自然”并非我们目视到的宇宙世界,而是直指宇宙本来的面目即宇宙本体!六祖曾教授弟子曰:“一念不生即心,一念不灭即佛”,“即心即佛”由之而生。其实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就是六祖的“即心即佛”,同言一事,宇宙无二理!天下确实不必在“谁代表真理”的问题上争来争去!争得战火纷飞,争得文斗哲亡!

道是什么?即心即道。佛是什么?即心即佛。身是什么?即心即身。心是什么?佛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而凡人修心须从修养卑身开始。《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身为天人之载体。命数有律,需之以时。 大自然的规律其实非常简单即矛盾的双方阴阳推递,物极必返,动态合谐,复归于太极。这里的“合”不是“和”,“合”即人下一“口”,有合作也争吵,而“和”则是和平,平安无事。太极生两仪,这是万物之始,有统一就有对立,有阴阳就有太极,有机遇,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斗争,有斗争才推动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结局就是归于一统天下!即万术归道,和而不同。
人若不明道,道焉能明人?大观天下纷纷扰扰,“合久则分,分久又合”!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的,所以说历史总是重复过去,人类总是重蹈故辙,从帝国到列国,从列国复入帝国,正如马克思所言“正是人类社会的矛盾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让人类未来生机郣郣光彩灿烂”。人,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春秋,而以人为鉴,则可知吉凶祸福矣。

人类社会现象,大到国邦之争,民族之争,宗教之争,小至个人之幸福与痛苦,喜悦与烦恼,一切皆为心生之物。心小则有,心大则无。执住则有,不住则无。心私则有,心公则无。故,不以己喜,不以物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犹寒梅傲雪,犹如青松傲霜,愈是天寒地冻,愈是枝灿溢香。远航的渔人,从不被身边的冲天波涛吓倒,他的眼睛中没有恐惧。人的恐惧来自内心的不安!而不是外界的击杀,“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拒之”。

历数中国万载学问,浩瀚深奥,称之世界之最,也实不为过,全世界像中国学问这样,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体系分明又无思想斗争者,唯存中华一文明耳。自伏曦氏起约六千年来,一部《易经》将宇宙变化规律和盘托出。得易之道者,在天为道,在地为仙,在人为圣。受之军者,为兵道,受之药者,为医道,受之仕者,为官道,受之政者,为王道,受之耕者,为农道,受之有为者,则中庸之道,受之无为者,则自然之道。 不能用别人狭小的百年新文化运动之尺度来衡量七千年文化积淀,对于《易经》揭示的宇宙大律,从圣至凡,无人敢于否定!圣人对于百经之首的《易经》,视为天书,这是巨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天有天道,人有人衢,物与物,人与人,其存在的本身就是价值,不与天争高,不与地争阔,不与山川江海争姿,其内在涵略如青青之草,逢旱则伏,逢润则芳。

君子立世,闻道而安,入世则兼济天下,出世则天人一合。道已达心之日,命逢其机,运聚其德,人待天时,得道多助。不管承认否?我们都有自己的命运极限,这就是定数,在这个定数之内,其内含的一切因素可以自由交换,比如我们用财富换取健康,用欲乐换取寿数,用名利换取道德,用阴徳换取子孙的旺盛发达等。《易经》.系辞传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为,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道者恒也,时者变也,变者化也,化者虚实互换也。故,天下之物事,无一不处于运动之中,待天之沉,待地之升,阴阳交合,时在其中矣。人生可以放弃很多东西,但上天赐给我们的三样东西应当终身保留,这就是:一德行,二智慧,三能力。德行代表我们人生的厚度,故厚德载物,智慧延表我们人生的长度,故智骋千里,能力代表我们人生的价值,故福造子孙。有的人,有德行,有智慧,却愿隐居山林之中,观天悟地。有的人,有德行,有智慧,又用能力改天换地。人生之具得其一者,已足矣。就怕“无知”人生,死不知往何?生不知何归? 人来于宇宙之中,宇宙之道我们岂可逃脱乎?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业余爱好者,愿与天下同仁鼎力并肩共推华夏文明回归正位,共助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