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营人迁居中原的历史由来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振杰、张治周

编者按:
“闽营人”是指康熙初年由福建沿海移驻内地屯垦的明郑降清官兵。经专家研究考证,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和湖北有少数分布。其分布最广、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当属河南地区。闽营将士主要分布在济源、鲁山、南阳、邓州、方城、唐河、镇平、新野、泌阳、洛宁、宜阳、渑池、卢氏、鄢陵、长葛等地。三百四十多载的岁月沧桑,他们驰骋沙场,立功报国,再屯兵垦荒,寓兵于农;又数次奉诏出征,驱外患、平内乱,战绩煌煌;到朝代更替,化作平民,可谓荣辱兴衰,尽显风雨沧桑。

明初,山西南部的洪洞移民,是明朝政府采取的一项规模宏大的官方移民。此前,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兵祸连结,人口锐减,土地荒芜。长达数十年陆续迁入的洪洞移民,为中原地区的开发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清朝初年,由闽南沿海郑成功旧部的众多官兵及家眷进入中原屯垦,对中原及周边地区也是同样影响深远。学者任崇岳先生的《中国移民简史》第五章第二节《清代进入中原的移民》里也对这批“闽营人”做了较多论述。笔者作为“闽营人”后裔,2011年至今,曾四次到闽南地区,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查阅历史文献等多方考证,对闽营人进入中原的来龙去脉、前后缘由以及分布脉络有了详实的了解。

一、重温历史沧桑记忆
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南下,攻取浙东,直下仙霞关。郑军遭遇重创。明总兵郑芝龙空(郑成功之父)降清,被软禁京师。清廷迫使其写家书劝降其子郑成功,成功坚决不从,并将属下大军撤回弹丸之地金门,重整旗鼓,决意抗清。郑成功自称“忠孝伯大将军”并在顺治六年(1649年)在镇海、铜山等地募兵筹饷,整顿船只,操练水军,联合厦门鼓浪屿的黄廷部,组成金门、厦门、海澄、镇海、铜山五大海防军事重镇,对抗清廷。
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隔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东震动,风云变色,人人皆言复国有望。后因郑成功一时大意,中清军缓兵之计,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作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是抗清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顺治庚子年(1660年)三月,清廷派遣将军达素到泉州,会合闽浙总督李率泰、提督马德功、降将黄梧、同安总兵施琅,并调集闽、粤、浙三省水师会剿厦门、金门,意图将郑军围而歼之。郑成功布置各路兵马迎敌;命“永安伯”黄廷等统帅所部守卫厦门之鼓浪屿。诱敌于海上接战于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命许胜、林超、陈魁等赶制缯船十数只,内装硝磺棕麻等火器炸药,烧毁清军战船,后藤牌军出,在水中与清兵激战,黄廷所创藤牌战术所向披靡,顷刻间清军中枪溺毙者无数,海水泛红,尸体遍浮,清军损失惨重,此战歼灭清军将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郑军在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后,声威复振。

郑成功
是年十一月,郑成功为解决大军后勤给养,决计率大军赴台驱除荷虏,令黄廷派人与台湾何斌联络,适时何斌在台湾荷兰殖民者手下做翻译,寻机取得殖民者军事布防图送之于郑成功,郑大喜,会同诸将连夜商定攻台战略部署,并与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初一,分四路进军台湾。郑成功亲率二万五千余将士,分乘战船一百多艘,由何斌、周殿卿作向导,浩浩荡荡驶入台湾。二路由黄安率领四万余众战船二百多艘迂回于海上,佯攻台湾列岛,以防御荷虏增援。三路由黄廷率部押运火药粮草策应于后,保障郑军后勤。四路由郑经驻守金门厦门两岛,防御清军趁虚而入。
郑军迂回作战,攻其不备,浴血奋战,藤牌兵个个奋不顾身,挥舞藤牌争先向前,杀死杀伤大量敌军,一举攻克了赤嵌城。荷兰侵略者死伤惨重,纷纷乞降。敌酋揆一困兽犹斗,盘踞在热兰遮城作垂死挣扎,等待援军。郑军兵临城下,久攻不下,伤亡颇大,随后改变方略,围城修筑短墙壕沟,断其水源,绝其米粮,围而不攻并且四处分兵四下屯田休养生息,数月之后,据点内敌虏饥饿伤病,狼狈不堪,斗志彻底瓦解,只好献城投降。历经十月战事,郑成功光复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窃据台湾38年的历史。明永历十五年农历腊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者在郑部官兵的监视下,鼠窜离境,台湾居民与郑军将士一起联欢庆祝胜利,通宵达旦。民族英雄郑成功及麾下将士,在驱逐荷虏的战役中,立下了卓越功勋,在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而在郑成功率大军收复台湾的同时,铜山(今东山岛)郑军守将郭仪、蔡禄谋叛。并胁迫忠匡伯张进同叛,张进誓死不从,自焚而死。郭、蔡强迫百姓万余人入云霄降清。

清顺治十八年,清廷为阻止沿海人民对郑成功的支持,颁布并实施了“禁海令”,也称“迁海政策”。《台湾外志》记载:“郑成功叛将黄梧最先投降清廷,被封为海澄公”。他向清政府献上了所谓的《迁界五策》中有两策言道:“其一,金、厦二岛,弹丸之区。得延今日而抗拒者,实由沿海人民提供粮饷、油、铁、桅船之物,莫不接济。若得江浙、闽粤沿海居民迁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则不攻自灭;其二,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物货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如此半载,海贼船只无可修葺,自然朽烂。贼众许多,粮草割断,自然瓦解,此所谓不战而坐看其死。”清廷采纳黄梧建议,诏令沿海五省在月内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派大臣奔赴沿海,督促迁界事宜。
康熙元年(1662年)5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病逝于台湾,所属部将保举郑袭(郑成功胞弟)嗣延平王位。驻守厦门、金门等海防的将领拥立郑经继位。郑经发兵台湾,郑氏内讧,经过一番兵戎相见,郑军元气大伤。郑经杀亲灭族而继位,割据台湾与清廷分庭抗礼。
清廷获悉郑成功病逝,郑氏内政混乱不堪的情况后,遂加紧对福建沿海守御的郑部将士的劝降招安。据《台湾外志》记载:“康熙三年初,厦门高崎郑氏军队守将陈升降清,清军占领厦门中佐所”。不久之后,林顺也率领金门、镇海的将士降清。
铜山海防成了郑氏军队在大陆上的做后一个军事据点。《东山县志》记载:“康熙三年二月,郑经率部队退守铜山,而后陈永华、冯锡范护卫董夫人与南明缙绅眷属相继抵达铜山,清军调动大批人马围困东山岛。兵临城下,郑经召集洪旭、黄廷等将领商议对策,大家认为实力悬殊,难以取胜,决意退入台湾,伺机反攻。”三月六日,洪旭护卫郑经等人从铜山退入台湾。黄廷、杨正、张开、余伯益留守铜山。五月六日,清廷闽浙总督李率泰、同安总兵施琅、提督王进功、海澄公黄梧等劝降黄廷等人。郑军留守众将士目睹郑氏内残后早已心寒齿冷,大家伙儿思虑再三后,率部献铜山岛自漳浦、云霄投降。清廷随即颁布迁界诏令,强行迁民离境,纵火烧毁民房无算,强迫30000余百姓迁入漳州、潮州内地,有3000余百姓抗令不从惨遭杀害。
继后,降清的施琅与黄廷精心谋划收复台湾,力促统一,于国一体,却因天不作美,两次发兵攻台未果。清廷下诏传谕二人,意为时机尚不成熟,台湾暂不易取。诏令施琅入京任用,诏令黄廷疏散所部将士,分批迁入内地屯垦,这就是“闽营人”的最初由来。

二、屯垦中原再建奇功
蔡禄,漳州府海澄县人,郑成功结拜兄弟,排行第七,人称蔡万七。降清后,率部4000多人自海路北上。清廷授其河南、河北两镇总兵官职务。移驻河南省怀庆府济源县。蔡所带领的漳州籍将士落籍怀庆府各县。而漳浦籍将士蔡、田、江、康、聂、汤、孙等姓氏占籍济源。
康熙五年,林顺、陈枢率部至河南省河南府(今洛阳市老城)。康熙六年,闰四月十四日,御史萧震上奏请求投诚将士及家属屯田,朝廷准奏。大部分驻扎在州府重镇的闽营将士们陆续安置在各县、里,实行屯田,享受军籍,一边躬耕农桑,一遍操演兵武,以备国家随时征用。林顺率所部移驻鲁山县马楼乡、让河乡一带屯田,设立闽兴屯。林顺驻马楼乡沙渚汪村,副将陈枢驻老将庄,陈参驻仓房庄。
康熙七年初,由黄廷等将官率领的一支六、七万人(含家眷)移驻的庞大队伍,领命沿着海路北上,直指京师,请示屯田,由此掀开了影响最大的“闽营人”迁徙中原的历史大幕。
黄廷,郑成功部下的重要将领。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锦里村(今漳州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人,官拜提督,右先锋。曾创制海上藤牌战术,在郑成功抗清的厦门战役中曾立下大功。当黄廷将军其率领家眷部属浩浩荡荡来到卢沟桥侯旨,地方官员驿站快马入京请旨,康熙听闻其听命前来侯旨屯田,心怀大慰,随笔写下“表帅元勋”御匾,并颁诏书抚慰嘉奖,令其部众沿卢沟桥、山海关、保定、邯郸入河南一线沿途疏散部众,命地方政府加以就地安置。(见乾隆二十年暨1755年《邓州志》卷十三《武胄.武功》云:“黄廷,字华明,福建人,明末聚兵海上,唐王封为永安伯。投诚本朝,封慕义伯,屯长乐。康熙七年,迁廷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 。又有民国《重修邓州县志》卷二十《兵事志.闽营》云“康熙七年(1668年),黄廷自卢沟桥南下至邓,临县留兵屯垦,而在宛(南阳府)者分驻七县。”)
副将余伯益部屯方城;左都督杨正及佥事张翌部屯新野;督佥事涂孝臣部屯唐河;翁求部屯南阳。在南阳县设闽营保,陈卦(漳州府龙溪县人)与其弟和郭、苏、翁、许、马、黄、林、蔡、陈诸姓在此安营扎寨。陈贤部屯镇平,在此屯田的还有总骑陈显,骑尉陈非二人,另田某、苏某屯泌阳。
“慕义伯”黄廷带领五营亲兵5600余人屯邓州后,分设新店、茶店、曲河、黄渠、冠军五里,设四十八村(今文渠乡、九龙乡、张村镇境内)。左都督许胜携一营驻黄渠里;前镇都督陈魁、后镇都督蒋钦分别与岗陈、蒋庄设立都督府,骠骑将军周殿卿率台湾族一营分驻冠军里,并建台湾村。
副总兵骠骑将军张开(名梅,字宗占),漳州府诏安县(今东山县)人氏,移驻河南府永宁县(今洛宁县),部下分驻宜阳、渑池、新安、卢氏等地。张开带领1000多人,驻扎在永宁县赵村塬张营村,设永安里,其部下分别驻扎在巩营、马营、西山底、彭洼、汤沟、营房寨、陈宋、刘营诸村。昭勇将军张宗荃、督佥事詹某驻张营村,昭勇将军林长驻西山底村,昭勇将军李鸣岐驻营房寨(今孙洞村)。
能征惯战的闽营将士,投诚清朝政府后,本意铸剑为犁,躬耕乡野,但在边疆有事时候,又拿起刀枪,成为了一支维护国家一统,抗击外辱的威武之师。康熙十六年(1667年),闽营将士再次跨上征鞍,远征云南讨伐吴三桂叛乱;康熙二十三年,领命远征罗刹鬼(俄罗斯侵略者);康熙二十八年调戍古北口;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两次扈从康熙帝亲征新疆葛尔丹叛乱。这批远离故土的将士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数十载青丝白发、血染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清朝政府的褒奖。地方志有载清兵部嘉奖之文:“告老还乡之官,著官生顶替,父老子代,兄亡弟补,世代传承,以备提调。钱料惟纳正供,差役概行蠲免。终清之世,军籍焉著。”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春去秋来已逾百年。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焦头烂额的清廷又派员到闽营屯垦各地提调兵将时,已经是老者没,少者老,当年的军户早已惯熟农桑,渐昧军旅,无愿应命者,因遂作罢。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6月28日《平顶山日报》报道了在鲁山县马楼乡沙渚汪村,也就是林顺将军屯垦的地方,不但寻访到了其后人,而且发现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林氏宗谱》,由是揭开了那段尘封了300多年的历史。
林顺,福建漳州府海澄人,生于1625年,郑成功旧将,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降清廷,康熙五年林顺率部驻防河南府洛阳,康熙七年奉命带领43名将官和806名士兵,到鲁山县驻扎屯垦,清廷封其为建义候。在那本尘封已久的《林氏宗谱》上赫然记载了当年林部组建藤牌兵会剿沙俄侵略者的会议记录稿和行军日志。而在《洛宁县志》(民国六年版本)中武略卷319页关于张梅的人物传记里,也有“二十三年调征罗刹”的战事记录,说明了移驻洛宁县的闽营将士也参加了此次战役。《林氏宗谱》中详细描述了雅克萨之战中,藤牌军挟牌而上,破冰直入,浴血杀敌的战况,记载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从清廷方面来讲,将投诚的闽营将士移驻中原内地屯垦,主要目的是防范其聚而生变,恐其日后反戈,再与台湾等海外反清势力联合,游击海上难以控制的缘故。将闽营将士散入各地,化整为零,一是逐渐分散和削弱黄廷等郑部旧将的军权和兵力;另一方面也是国家休养生息之策,闽营屯兵垦荒,粮草自给,减轻了国家开支;地方政府也鼓励提倡他们与当地人通婚,组建家庭,消除闽营将士思乡之情;再者当时中原连年兵燹,良田荒芜,十室九空,移兵屯垦中原,不得不说是清康熙帝一举多得的英明策略。

南阳邓州黄廷将军画像
三、史册流芳,学术追踪
历经三百四十余载的岁月沧桑,如今“闽营人”的方言(闽南话)、习俗、信仰及早先的生活习俗早已被当地人同化,他们已成为地道的中原人。惟有从他们一代代口口相传的历史掌故中,或是从残留至今的宅院、祠堂、庙宇、碑刻、族谱和地方志等文化碎片里方能看到当年闽营人先辈的历史烙印。
清朝初年闽营人屯垦中原,在《靖海志》、《满汉名臣传》、《漳州姓氏》、《邓州志》、《新野县志》、《唐河县志》、《裕州志》、《新修南阳县志》、《鄢陵县志》、《怀庆府志》、《鲁山县志》、《渑池县志》、《宜阳县志》和《洛宁县志》均有相关情况的记载,足以反映“闽营人”屯垦中原的历史影响。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闽营人同中原本土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劳作,联姻结亲,繁衍生息,为中原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现今天下大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当年那段金戈铁马、筚路蓝缕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但是闽营人那段特殊的历史却一直为国内外历史学者、爱好者所长期追踪关注。如今探觅、溯源历史更是成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1998年以来,“闽营人”这个独特群体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闽台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为全面树梳理“闽营人”在河南分布以及风土人情、风俗信仰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相关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闽南师范大学、闽台文化研究会专家张嘉星,曾先后四次到邓州调研,闽南师范大学的汤漳平教授也亲赴邓州、鲁山等地调研。
作为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的研究专家,河南师范大学的张富春教授曾两次到洛宁县张营村、济源、鲁山等处调研,多次到邓州、新野、瀍河调研,张教授就妈祖文化因“闽营人”迁徙中原屯垦而传入中原做了详细研究,他认为邓州天后宫就是其确凿表征。其它“闽营人”屯垦的地方也有妈祖庙、关帝庙,由于建国后数次政治运动的洗礼,众多妈祖庙宇被彻底迫害,因而中原妈祖信仰出现了结构失忆。张教授就此方面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此外,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周流宗先生新编著的《洛宁史话》,第二十六章对“福建延平府总兵张开屯垦洛宁始末”也做了记述。


2011年4月25日,福建东山县樟塘村张氏宗亲光临洛宁县张营村,西山底村时和洛宁宗亲合影照片!
四、再续豫闽血缘亲情
世事茫茫浮云去,朝代更迭后人来。历史记忆的复苏激起“闽营人”后人们强烈的寻根溯源的愿望。“闽营人”这个古老的称谓在盛世和平的当今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中原大地与闽南地区的宗族亲情纽带进一步得到加强。他们查族谱、考世系、通信函、强联系,情满中原骨肉族亲,心系闽南秀美故园。1987年8月,河南省洛宁县西山底村张开将军后人首次派人到东山县樟塘村寻根认祖,当地宗亲执手相看泪眼,却是欣喜若狂。2001年洛宁县赵村镇张营村张开后人再次到樟塘村重续新家谱。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派专家到邓州市文渠乡调研“闽营人”和高山族的历史渊源,就生活习俗、文化遗迹做了详尽考证。当时专家组负责人陈建樾研究员表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黄廷故里文物收集和遗迹保护,永传后人。同年,河南电视台总导演王志强率领摄制组不远万里查访到闽南,历经艰辛,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黄廷将军的祖居地-漳州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邓州的黄廷将军后人闻讯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感激电视制片人促成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夙愿。2006年邓州市黄廷后人首次派代表回祖地锦宅村认祖归宗。漳州市电视台、闽南日报均有相关报道。2009年10月,锦宅村黄氏后人也派代表到邓州黄廷故里拜谒黄廷墓,走访亲人。

月缺重圆会有时,邓州台湾村高山族伊那思罗(当年黄廷将军马夫,随同迁驻邓州)后人,在郑州市台资协会副会长吴天玺的鼎力帮助下,最终寻找到了伊那思罗胞兄的后人。据闽南师大张嘉星教授讲,2009年至今,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人已经数次到台湾探亲。2011年4月25日,东山县樟塘村张氏宗亲代表张章成一行三人来到洛宁县张营村,西山底村拜谒张梅将军墓并寻亲,受到了洛宁族亲的热烈欢迎。此外,河南济源、鲁山的闽营后人也与祖地族亲互通信函,加强联络,两岸三地亲情绵绵不绝,更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华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中原、闽南、台湾三地的血缘亲情世代相传!千秋永系!
2019年3月于南京
本文参考文献:《东山县志》、《同安县志》、《台湾外志》、《从征实录》、《漳州姓氏》、《满汉名臣传》等,河南各地县志均有河南师范大学张富春教授提供。
注释:
1.藤牌:闽南沿海岛屿山藤,藤条轻而韧,去皮浸油加工编织而成,可做藤牌抵御兵器、箭、弹,还可当舟漂浮水中,水中作战,上下翻滚灵活自如,行军携带方便,既当斗笠遮阳避雨,又当露营之需。
2.围牌战术:阵法多变,作战时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威震中外。藤牌兵的围牌战术,由黄廷将军创建。此外郑军的铁骑军,蔡元所创尖兵营,也都十分厉害!

作者简介:张治周,生于1947年,汉族,初中文化程度,于省建筑学会、郑州工学院培训结业,县建筑公司土建工程师,洛宁县政府采购中心评标专家。70 年参加工作。在县建筑公司、县城建局设计室、干树金矿、县审计局等单位从事工民建专业近50年。

作者简介:张振杰,1968年生。赵村镇张营村人。1992年高中毕业。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热爱文学,爱写散文。先后在《中州统战》《三门峡报》《县域经济》《闽南日报》《新洛宁》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现在在江苏南京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