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思故人
——追忆长辈们
孙建宁
转眼间,季节又到清明。天象自然,花开花落;清明思故人,不禁想起了几年前、十几年前,或者几十年前的一幕幕。有记忆、有回忆,还有曾近听到的往事点滴。
一
太外婆是绍兴人,在我的记忆里她老人家是位精干的小脚女子。小时候的我,有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太外婆只有一个女儿,因此她一直与我外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
思结跳跃着,记忆打开了6-7岁光景的我。当时外公外婆还在工作,我没有上过幼儿园,白天照看几个小孩子的任务自然是落到了太阿婆的身上。而且她还要为我们几个年幼的曾(外)孙辈烧菜做饭。
从旧社会过来的太外婆缠过小脚,但干起活来动作较为敏捷,总之麻利得很。当然,我们几个小孩子平时大多有点惧怕她,或是因为太外婆的性格比较泼辣,用我们的方言说是其人交关“生辣”。
“小倌材,侬个再勿听咸话咯,俄要告相道伊咯娘哉!”(即:你这个小家伙若是再不听话,我就把你犯的错,一并告知你爹娘!)每当小孩子们在大人不在的时候,做了不对的事,若是让太外婆发现了,她就会严加管教之,因此太外婆留给我的印象总是严厉多过于慈祥。
1975年9月的某一天,我的太外婆时年80岁,记得家人为给她过生日,到当时位于东门口新江桥南堍的宁波第一副食品商场买了一只直径30厘米的“奶油蛋糕”。当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看到蛋糕进门,不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大喜事,更多是存有一份期待,因为在我们这些小孩子心目中,要想吃到这样的美食已盼了很久。
然而,平时节俭惯了的大人们只允许我们每个小孩子吃一点点,说是让我们尝尝味道。当然,相对于平日里呒啥“高级”零食可吃的孩子们,的确是过不了馋瘾。一边厢太外婆也将吃剩的蛋糕(实际是不舍得吃掉)放在一只带有盖子的饭篮筲箕里,并让我舅舅挂在她屋子里的板壁上。这样一来,我们这些小孩子整天想着怎么样才能再吃到这只还没吃完的“奶油蛋糕”之念头油然而生。可是大人们却一直没给机会,我们也只能垂涎并眼巴巴地等着、盼着。大人说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子是不是“馋虫快要爬出来了!”。
几日后,当大人们发觉在那只高高挂起还没吃完的蛋糕上面已长出绿色霉点时,感到有点心疼,于是只好将抹有“麦淇林”且已看得见霉变的那部分用菜刀刮去,并将底下的蛋糕放在灶上隔水蒸煮,说是给蛋糕消消毒。当我们大家吃了“消毒蛋糕”后虽然感到有些遗憾,味道也没有第一次好吃,但它毕竟是我们想吃的东西呀。稀奇的是大家吃了还都没事……
后来,随着自己慢慢长大,仿佛终于明白了,这种从老阿太身上透出来的“威严”,其实就是她的一种气场。
为何可以这么说呢?原来呵,太外婆早在年轻那会儿,就与太公一起在杭城开过一爿小茶馆。你知道的,旧社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上茶馆除了寻常百姓,还有不少“白相人”,你若没有一点儿能耐,终究是难以在这个行业立足。
精明能干必须有,精于世故总归也是一种自保之策。“来的都是客,人走茶就凉”系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的一句唱词,更是旧社会经营茶馆的真实写照嘛!
难道,我的太外婆就是个“硬心肠”的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势单力薄的太外婆夫妇俩从老家绍兴,转辗来到杭州“讨生活”,自然吃了不少苦。末了盘了一家几近亏损的茶室以维护小本经营。夫妻俩起草落晚,节衣缩食,两人既是老板、老板娘,又是伙计、跑堂外加侍者。
虽是旧式女子,为了维持生计也只能抛头露面。这既是个无奈的选择,更是生活需要。好在,太外婆从来就是个十分要强的人,带有“天不怕地不怕”个性的她既然认定了一个目标,就得好好地走下去。
1914年(民国3年)冬月,时年20岁的太外婆夫妇在杭城“育婴堂”(相当于今天的孤儿院)领养了一名女婴,给她起名叫翠娣。一家人待其如同己出,宠爱有加,同时又注重教育培养。女孩翠娣15岁那年考上了杭州蚕桑女子丝绸学校,成为了当时位数不多的女学生之一。
二
专业丝绸织造的翠娣3年后从学校毕业。一晃18周岁,适逢谈婚论嫁之时。十分乖巧且懂事的她,喜欢上了老实本份,原先在隔壁皮货行当伙计的,那个老家在奉化的小伙子铭钟。
由于皮货行老板经营不善,后又吸食上了鸦片。皮货行最终维持不下去,倒闭了。“树倒倒猢孙散”,铭钟这个小伙子,忠心耿耿,其他伙计都早已走了,可他却是最后一个离开。茶馆老板娘见小伙子人不错,于是就收留了他。于是铭钟就来茶馆继续当伙计。
作为老板娘的太外婆对他也称得上是知根知底的了解。开明的太外婆对女儿的想法深表认可。成为女婿后的铭钟,觉得开茶馆并不是一项好营生,辛苦有加且不必说,而且还赚不了几个钱。主要是店里经常会遇到闹事找茬的地痞流氓之流,茶盏杯盘摔坏是常事,主要还有太公也因病过世。于是铭钟在妻子翠娣的启发下,彻底改行经营起化妆品小生意,前店后作坊,主要制作“姻脂花粉”“雪花膏”之类的护肤品。同时呢,又将生活的城市从杭州迁到了他的家乡宁波……
大家也看出来了,文中的两位年轻人,说的就是我的外婆和外公。继后,他们俩一直从事与化工有关的工作。
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差不多所有的个私企业大多经历了“公私合营”。继后,随着形势发展,外公外婆一同被安排到了本地的一家国营化工厂上班直至退休。外公继续从事着他的专业研发工作,由于我的外婆非常聪明能干,人缘又好,因此她曾在工作单位担任妇女主任,而且她还是一名生产操作能手哦!当时推出的一款圆筒“痱子粉”包装盒就采用她的创意发明的呢。……
清明前夕,梦见外婆。梦境里的老人家依然显得干干净净的样子呵!而且,呈现出来的画面特别清晰明了,仿佛就在现实里感受到的那种真切。
我从小也是由外婆带大的。外婆虽也是从旧时代过来的人,然为人处世得体有度且很有主见,也比较开明,一点不封建,她对待子女,乃至晚辈,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一视同仁。早年的她是位小企业主的老板娘,这家名义上是由我外公掌舵,专做“雪化膏”(一种化妆品)及其他护肤美容产品的前店后作坊之小店铺,其实一些经营上的好点子大都是由我外婆在谋划,我外公则是位老实巴交的内向之人,当然,外公在产品的制作技术及工艺方面绝对是个行家里手……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1984年冬天,我的外公因支气管炎突发不治,享年73岁。1994年3月当时在上海的外婆,不幸逝于突发性脑溢血,享年78岁。
我的太外婆、外公、外婆他们生前都信佛,相信善有善报。愿您们在天之灵,保佑晚辈,用一颗感恩善良的心,对待世间万物。
三
我亲爱的奶奶是2010年2月10日早上8:30分左右去世的。奶奶寿终正寝,无疾而终,享年100岁。
姑姑说:“奶奶身体一直很好,一生去医院的次数屈指可数。2月10日前几天,她身体有些不适,感冒。后来感冒好了就咳嗽,没几天就开始说糊话,这种话的音调、语气都是怪怪的,并且她一句也听不懂,觉得情况不好,晚上姑就打电话给了二姑和四姑,把情况和她们说了,并且希望她们能去无锡看一下……9日白天奶奶已经不能下床小便了,姑给她穿了尿不湿,半夜3点多时,奶奶叫姑要小便了,其实那时她已把小便尿裤子上了,并且还有大便。姑给奶奶换了干的尿不湿和裤子,又给她擦了身,因为姑腰不好,直起身子时无意识地“啊哟”了一下。奶奶听到后说‘侬吃力了,谢谢侬。’这也是奶奶留给我姑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一生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早上6:30,我姑起床给奶奶烧了菜肉粥,然后喂她吃,没想到大半碗的粥没几分钟她就吃完了,当时我姑很高兴,心想她可能是身体要康复了,但没想到的是,这其实是回光反照。8点多我姑给她吃了山楂片后,再一次进屋对奶奶说热牛奶给她吃,没听奶奶回音,走近一看奶奶嘴含着山楂片已没有了呼吸,就像是睡着了一样,神态是那样的安详。之后我姑马上打电话通知各家,然后给奶奶擦身换衣服。二姑、四姑和姑夫等人也急忙从上海赶来……那天,天下着雨和雪,天气很阴沉,仿佛老天也在为奶奶的离去而伤心落泪。”
奶奶虽已离去,但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下一代的记忆里。奶奶一生平凡,虽然没有参加过工作,但她勤劳刻苦,勤俭朴素,说话不多,待人和善热情,对待下一辈和蔼可亲,对抚养教育子女付出了毕生精力。虽长在城市,但有着解放前中国农村妇女所具有的朴实、朴素、勤俭的典型风格,是晚辈们学习的榜样。
奶奶小时候没上过学,但很重视对晚辈的教育,对子女一视同仁。她尊重子女,尊重子女自己的选择。她一生育有7个子女,哪怕是在家庭生活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她都不放弃让子女个个上学,那时学校可以申请减免学费的,开学时,奶奶会经常奔波于学校,为自己的子女申请减免学费。我的叔叔和姑姑早些的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现在都享受着国家正高、正处级别的待遇。我是长孙女,我读小学时,奶奶为我订阅了《红领巾》、《儿童时代》等杂志,在我成长的路上,奶奶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虽然奶奶一辈子平平常常,忙忙碌碌,可她的学养,她的仁爱之心是遵循中国的传统文化。她为人善良,乐意帮助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邻居,永远做到“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宁人负我我不负人”的她自己的原则。邻居陈家姆妈家中媳妇对她不好,奶奶经常去关心她,老人家年事已高眼睛看不清东西,吃饭时难免会把饭菜滴在自己的身上,奶奶看到陈家姆妈衣服上有饭菜的痕迹,总会拿条湿毛巾帮她擦洗,家中有新鲜的蔬果也会经常拿给陈家姆妈吃。因此邻居们也都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奶奶。在生活上奶奶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她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喝一杯白开水或淡盐水或蜂乳,饮食起居都很有规律,从来不吃坏肚子,每次都是吃了七分饱就不吃了。她个子矮小但很清秀,穿得总是干干净净,衣柜里的衣服也总是摆放得整整齐齐,折叠得平平整整,太阳好的时候她会经常把内衣裤拿出来晒晒说是杀杀菌。即使年事已高但她还会帮着扫扫地、擦擦灰尘,拣拣菜等等力所能及的事。有时候她乘我姑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把她自己的内裤和袜子洗了,她说内裤和袜子比较脏要自己洗,不要麻烦子女。我的奶奶就是这样一位关心、体贴、照顾并处处为别人想的好奶奶。
在信仰上,奶奶是信奉基督教,每天吃饭前总要闭上眼睛祷告几句,然后才动箸,晚上要跪着祷告,凡是她熟悉的人她都要一个一个地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帝让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奶奶为人豁达开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一度还在恐慌中度过,但奶奶还能超脱开怀,乐观向上,这一点令他们那一辈人称道与羡慕,更令我们的这一代乃至后一辈不由得感慨万分。
在我的印象中,极少听到奶奶发脾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高中毕业的我到上海奶奶家小住,有一回,我那位小表弟年少不更事,在家乱翻东西,奶奶当时好像是在训斥他叫其下次不要来了,说“你(指小孩子)来了真够烦煞人……”这是留在我记忆中第一次也是仅一次听到奶奶发脾气,其实老年人适当地“发发火”要比闷在肚里受气要好,我想发泄出来也因此会得到些许精神上的平衡吧。
四
不可否认的是,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在精神上因此也受到了一点刺激,她和爷爷互敬互爱、相濡以沫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80多年。其实奶奶小时候是很苦的,她6岁母亲就去世了,由于奶奶的爸爸当时无力照看3个儿女,就把他们分别都送给了人家。奶奶当时去了爷爷家,其实也就是去当童养媳的。那时爷爷的姐姐对奶奶很不友好,经常要欺负她、捉弄她,但奶奶从不吭声,小小年纪的奶奶那时已经学会了忍让。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特别是当后来她的三女儿(我的三姑姑)中年离世(因过分操劳,为了照顾患脑瘤的儿子不幸得胰腺癌)……生活中种种琐事,或会让奶奶精神状态受到一定的刺激,以致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倘若没有发生过诸如此类的一些意外,我们深信她老人家活过一百多岁是可以实现的。
生活中的奶奶是一位聪明能干也是一位比较乐观的长者,一生过得很豁达。记得在她老人家90岁的生日宴上,曾引用北宋哲学家张横渠的那句“生吾顺事,没吾宁也”来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当然年纪大了,奶奶还可以到各个子女家轮流住,绝大多数子女家的经济生活条件也是蛮不错的,但是奶奶就是不愿意给子女多添麻烦。
多年前,奶奶曾向别人讲起她在宁波的儿子家生活得很愉快,对我妈妈感觉很好,她说我妈手很巧,很会管理家务,为人好,对老公很体贴,老实本分,对自己很节俭,对别人都很大方,对公婆也很孝顺,每次下班回来总要买些糕点或食品给他们吃。当时我正在谈对象,奶奶见到我男朋友后对我说:“这个男孩不错,人品很好,很老实。”
现在我的女儿也上了大学,孩子各方面还不错,我们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里也有奶奶的一份功劳。如果奶奶地下有知,也会为我们感到高兴的。奶奶年轻时为家操持及生儿育女,当晚年身体还硬朗那会仍在为晚辈们操劳,令我等肃然起敬……
我的爷爷,生前不但有读书的习惯,而且还喜欢写信。生活在上海的他常常给当时的我等孙辈们写信,勉励我们认真读书,正直为人。寄托着对晚辈的厚望与殷殷爱护。给亲友们回函,也是外公包揽的。外公的外语水平也不错。“旧社会为了混饭吃,在生意场上常常和外国人打交道,不学一点外语怎么能行呢?”其实外公的日语也是不错的。外公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博学而不迂腐。在我青少年时期,爷爷也常给她邮寄去许多少儿读物。一期不落地购买诸如《少先队员》、《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报刊寄到宁波,这让她=我受益匪浅。
爷爷和奶奶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一辈子没有红过脸,在一起共同生活了85年。爷爷91岁谢世后,过了11年外婆随外公而去,享年100岁。
清明时节,我谨以此缅怀亲爱的爷爷奶奶,愿他们在天堂也能过得从容,愿上帝保佑!
五
那日,天上漂起了细雨,冬日的凄风与灰暗的天空仿佛与那一家人的心情一样伤感!老人遗体火化后,圆圆的爸爸亲手将老人的骨灰放入骨灰盒中,并手抱箱子在胸前,直至墓地下葬,现场只有几位至亲晚辈在处理老人的后事。
亲人们面对老人的遗像,献上以白菊为主色调的鲜花,以致哀悼……这一家人虽然算不得什么孝子贤孙,可是从平凡中透出来的丝丝亲情却是一番真情的告白。不做作不刻意,自然而然告慰心灵。
2017年12月26日晚上5:30分,年届九旬的公公走了,老人家应该说是“死而无憾”的。或许子女们对老人生前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该化的钱都化了,该用的药也用了。尽管子女们一时并未走出丧父之痛,而且老父亲的丧事也完全是尊重老人生前的意愿——一切从简。
诚然,父母子女一场,能多守一日是一日。可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圆残缺,人有旦夕祸福。故而,生离死别总也无奈。
时光易逝,生离死别,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故人大多平凡且普通,没有显赫的身世,更没有高深的学问,但都是可敬的人。
清明时节思故人,又被一次次地唤起了心灵深处可以触及的那一抹最柔软的记忆。
作者简介:
孙建宁,网名:充满阳光。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交通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会员。多篇习作曾获地方以上征文类奖项,各类文字散见于报刊杂志,出版有个人散文集。供职交通运输系统,从事行业史志鉴,内刊写作编纂编辑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