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下陈蕃之榻
一屋不扫扫天下
说陈蕃

陈蕃这个人,知道的人不是很多,或者说陈蕃算不上历史名人。王勃《滕王阁序》有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这个为徐孺设塌的说的就是这个陈蕃。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165年),升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遭罢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世说新语》,这个惜字如金的文集里,记录陈蕃的篇章却不少。尤其,将他放在全书卷首:“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陈蕃虽然荣登卷首,但对于大多人而言,陈蕃仍是陌生的。或者说,对他所做的事熟悉,但不知道是他干的。

比如这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几乎人人皆知。当学生期间,这是最常见的作文命题。但它的来自于陈蕃,就鲜有人知道了。《后汉书》原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埽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应该说,除了专事研究的学者,陈蕃这个人是被很多人忽略了的。敢于直言不苟且,赤胆忠心一根筋。《后汉书》评价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儒者身上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作为当今公仆们的精神典范,亦毫不过时。

关于陈蕃礼贤的榻,到底是为谁而设?这里面还有点曲折。《后汉书》里的《陈蕃传》曰:“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收之。”但同为《后汉书》里的《徐稚孺子传》却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稺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稺来特设一榻,去则收之。”

传为美谈的榻,难道竟有两个?如果只有一个,到底是为徐孺子设的,还是为周璆设的?承载着千年美名的陈蕃之榻,难道竟然不是专榻?还是范晔出现了笔误?
我觉得,这事初心是说陈蕃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不必深究“床榻为谁而设”。反正徐孺子和周璆两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有点牛逼的高洁之士,所以陈蕃这个榻,大约高洁之士都睡得,并非某人专用。

南宋赵彦卫的《拥炉闲话》里对此有一段考证:
细考之,盖陈蕃能尊敬贤士,为豫章太守则下徐孺之榻,为乐安太守则下周璆之榻,范晔不能发明之耳。
豫章一个榻,乐安一个榻!不在一个空间,不在一个时间!徐孺子和周璆都享用各自的专榻!美谈依旧,甚至可以说还多了一个美谈。我觉得赵彦卫很会体谅人,帮大家解了围。

由于对时局的失望,虽然陈蕃这么优待徐孺子,徐孺子并没有接受邀请共事做官。而高洁之士周璆,宁愿辞职也不愿为侄子徇私求情,最终侄子死于狱中。而少有壮志、礼贤下士、为政清廉、刚正不阿的陈蕃,在古稀之年,因谋诛灭宦官,事败被杀。

风花雪月平凡事,
笑看奇闻说炎凉。
悲欢离合观世相,
百态人生话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