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光之一
《大雪纷飞》
自由二哥2019.03.27
一杆红旗,在蜿蜒的公路上慢慢移动,天空,飘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山坡上的积雪,把红旗衬托得更加艳丽。

这是一支五个人的红小兵队伍,在向昭通进发,时间是1967年1月,我刚满12岁,斜挎在身上的书包里,有红宝书,搪瓷口缸,还有缠着爸爸要到手的,5块钱和5斤地方粮票。

举着红旗的是周巍,比我还小,他家是地质队的。同行的几个都差不多大,手臂上的“红小兵”袖套,是用丝线绣的。

近几个月,冯家湾的大喇叭,播放的歌曲变得激昂了,墙壁上的大字报越来越多,但生产好像都很正常。
冯家湾是铅锌矿矿部。去年7月小学毕业后,同班的好几个同学都进了矿里的半工半读学校,每月有饭菜票,有生活补贴。我和梅征雄考取的县第一中学,一直没有开学,几个月在家,父亲让我天天抄写毛主席语录,整本小红宝书,我都可以背下来了。
听说外面,红卫兵串连,吃饭坐车都不要钱,红卫兵行,红小兵也行吧?几个小伙伴,邀约着出发了,梦想的第一站:六十公里外的昭通。我们都没去过,心里充满着向往。
过了龙潭往上走,一路爬坡,拐弯越来越多,听说有72道拐。雪好像小了,但路面变得湿滑起来,公路上结冰了。偶尔有汽车追上我们,速度也慢,招手时,司机会对我们笑笑,车是不会停的。脚步渐渐沉重起来,但大家都很兴奋,不约而同唱起了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傍晚走到新华村,路边上只有两间土屋。晚餐是玉米饭和清水煮白菜,饿了,吃起来好香。堂屋里有火塘,我们把湿透了的胶鞋脱下来烤干。晚上睡觉的被子,有点潮湿,扎冰冰的,但大家挤在两张床上,一会儿就暖和了。
早上六点,天还未亮就出发,火塘边,那位慈祥的大妈,为我们煮好了土豆,还没收我们的钱,多好啊。
下午三点,进了城,虽然脚上起了泡,但几个娃娃的脸上,充满了喜悦。
窜了半天,始终没找到能免费吃住的接待站。数九寒天,天上飘着雪,小棉衣和两条单裤,感觉太冷了,红旗旅社四角钱一晚,总不能露宿街头吧。

那时的昭通城不大,我们的脚步,很快就丈量遍了,还是没找到免费接待站。街上很多穿草绿色戴红袖套的,没人理我们。
满街的大字报,还有很多大标语。有个印象很深的阶级教育展览,讲龙三公子怎么欺负穷人。

清官亭公园的假山,古色古香的亭子,让我们觉得稀奇,但水面上没有倒影,只有白花花的冰。

最热闹的,是城中心的辕门口,房屋都很古老,我们流连了好多圈。多年以后的昭通印象,仅限于这里。

辕门口的破酥包子热气腾腾,泛着油光,香味扑鼻,太好吃了。二两粮票两角钱,可以吃两个,实在忍不住,又吃了一个。

陡街上的酸辣饺面,味道太绝了,三两粮票两角钱,还想再吃一碗的,但还是不敢吃:包里的钱少了。
毕竟是第一次进城,流连忘返,第四天想去买车票回家才发现,钱不够了,糟糕。
第五天,没钱了,咋办呢?
旅馆就别想了,队伍也散了。有亲戚的,找亲戚去了,周巍我们两个,父母都是外地人,昭通,天寒地冻,举目无亲啊。
身上还有粮票,还有8分钱,但不敢用。饿了一天,晚上,红旗旅社的过道,两个孩子挤到了一起,好心的值班大叔,给了我们一件军大衣。
谢天谢地,终于找到救星了:地质队有辆汽车来昭通拉材料,同意带我两回去。
下午两点才走,中午,6分钱3两粮票,在清华饭店买了碗白米饭,厚着脸皮要了碗清汤,感觉,比破酥包子和酸辣饺面,好吃多了。
周巍挤进了驾驶室,嗄斯车只装了点钻杆。寒风中,大雪纷飞,一个人在敞篷的货箱里,怎么会那么冷啊,站起来,寒风刺骨,蹲下去,手摸到钻杆,那冰样的感觉,也会透进心里。头发和眉毛上,结满了冰花,感觉快被冻僵了。大雪中的车开得很慢,摇晃了近四个小时,下车时,有点站不稳了。
天黑回到家,喊爸爸妈妈时,好想扑到他们的怀里大哭一场,但泪水在眼框里打转,还是忍住了:男儿有泪不轻弹,自己找的,要自己扛。
贴身的口袋里,还有一枚,两分的硬币。

作者简介:张昆华,笔名:自由二哥,从十三岁打工到国企负责人,后下海经商,现退休居昆明。

朗诵者简历: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清秋之声》微刊平台总编;《城市头条》编辑;《花瓣雨》文化工作室总编;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多家微刊平台实力派主播;能驾驭各种体裁的作品诵读;为微刊平台朗诵作品目前千余首;配音秀达人;配音秀作品八百余首;温婉清冽的女神音,使作品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