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游记
文/武秦生

整装备挂,容光焕发,有约而同,身披朝霞,迎着早春的丝些寒意,我们夕阳红骑行车友队,离开美丽的高崖村,向着巍峨延绵的万安山出发了。
骑行至进山第一站水泉村的时候,已经快要八点钟。小憩时回顾过来的伊滨区寇店镇,无不感慨,变化太大了。昔日偏僻而贫瘠的面貌荡之无存,新命名的一条条宽阔大道,两旁路灯林立,绿化景木千姿百态。906环线公交车贯穿全镇,901公交车可直达洛阳龙门风景区,让千百年也难出山沟沟的老农民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恢复体力后继续前进,山路更加徒峭起来,把山地车变到最低档位也骑不动,只好下车推着走。抬头望着山顶的祖师庙,和在山北边看的完全不一样,直峭的绝壁简直是刀斧神工日月造化,山坳里传来几声鸡叫,可能在那里住着人家,山坡上的油菜花艳黄而清香,星罗棋布的桃李杏花装点着宁静的山谷,城市那种喧嚣和紧张的生活节奏与这里形成鲜明的反差,世外桃源似的感觉身临其境。左顾右盼欣赏着山里风光,似乎忘记了疲劳,忘记了一切。
泱泱中华源渊流长,山南山北一家人,山北有孙坡,山南有孙窑。山北有袁沟,山南有袁庄。无形人脉纽带把地域拉近了,把陌生变的亲近了。骑行到孙窑问路时,竟然把方向搞迷了,一位小老板模样的年轻人从奥迪车上下来,耐心给我们指路,生怕我们再走错道,没有一点高傲的气质,毕恭毕敬和气悦声,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在小超市买食品,价格比我们那里还便宜,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山里人就是淳朴厚道,这正是现今难能可贵的啊!
崎岖的山间小道也用混凝土硬化了,蜿蜒曲折高低起伏,连接着散落在各处的小山村。骑行在这样的道路上,让人舒心惬意,哼一段豫剧朝阳沟,翻过了一架山,走过了一道岭,真是身临其景恰如其份。袁庄在一条深沟的最低处,向阳坡上建筑有一排二层小楼,虽然依地形而高低不齐,但也有和我们平原地区新农村一样的现时代化,高耸的网络通讯基站信号铁塔,文化广场上的舞台和健身器材,以及山沟里小超市,远处小学校上空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有一种清新惊奇又欣慰向望的感觉。一座小桥下仍然流着清清的山泉,现在水流不大,如果夏季下暴雨,可能要通过那奔腾的山洪野马。在一个专卖熟肉的小店里,我们闻到一股诱人的飘香,外焦里嫩的烧饼,油红发亮的熟肉,让我们垂涎欲滴,吃着食欲大增的肉夹馍,真有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样的豪爽泼放,粗旷洒脱的气概生灵活现。出了村在上坡的路旁,有几处无人居住的窑洞,那是上辈人曾经生息的地方,路旁边崖埂上的迎春花,艳黄清香,它向人们报告春天的到来。在这里行走,虽然看不到黄牛,也听不到叮珰叮珰的牛铃声,却有一种来到陕北的感觉,黄土高坡上蜿蜒曲折的小路,不时刮过一阵旋风,吹起地面的尘土和枯叶,无规律的从这边山坡卷到那边山坡,然后又悄然离去。枣树和柿子树还没有发芽,试想到了秋天果实累累红满山的时侯,该多美呀。
范仲淹墓地在二广高速公路北侧不远,很远就能看一片浓绿的柏树林。顺着陆浑灌区东一干渠上的沿渠大道走不远,过涵洞就到了范仲淹墓地。高耸入云的汉白玉范仲淹雕像,目视远方竖立在墓地前方。这里是廉政教育基地和家风教育基地,年近八十岁的守墓人范老先生,给我们叙讲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高尚品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条脍炙人口的座右铭,似乎看到了旧时官僚执政为民的初心。是啊,七品芝蔴官还说,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呢。
一条上山的新修柏油路足有三四里,两旁只有新栽的小小松树苗,午后的骄阳正晒着脊背,把外衣脱下只穿一件秋衣,耐着性子凭着毅力顽强地推着车子,有说有笑的嬉语,高谈阔论的评说,并不觉得过份的劳累,倒有一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一鼓作气登上了万安山山顶公园游览区。仰躺在嫩芽初发的草地上,伸展四肢望向碧蓝的天空,深吸一口大山顶峰的新鲜空气,使劲大吼一声,唉嗨唉…,似乎要把五脏六腑都要抛出来,倾向大山,倾向天空,倾向全世界,那声音在回荡,在很久的回荡。
从万安山顶峰向远处瞭望,看到洛阳新区全貌和偃师,地面三十层的高楼现在也在脚下。极目望天舒,一揽众山小,欲摘星辰嬉,乃苦再登高。下山吧!一脚也不用蹬的车子如果不捏紧刹车,就会象箭一样冲下去,全神贯注路况和周围环境,不能有一丝麻痺。耳后那呼呼的风声,衣服拍打身体的节奏,有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机俯冲一样感觉,那舒展刺激的情绪,忘乎所以的狂野,尽情地奔放。十八盘一样下山路,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半山腰,向上看看,感叹一声刚才我们还在那顶上,向下看看,城市格局的新区和偃师连成一片,高楼林立,路通景艳。回来了,我们又回来了。
下一次骑行路线选在哪里?这一次的线路我们会再走一次吗?
二O一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早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