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告在礼村民书·····1
张智超书法作品选·····4
张智超自主设计研发的文化产品选·····5
编者按·····6
序一·····7
序二·····8
序三·····10
目录·····11
1、在礼新貌·····15
在礼新貌·····16
同心·在礼社区·····17
郑卢高速洛宁站·····21
碧秀庄园生态旅游区·····23
天宁木业公司·····25
富宁木业公司·····27
台北国际居民小区·····29
2、在礼百年·····31
在礼村百年巨变·····32
抓机遇谋发展·····35
历任村领导机构概况·····37
在礼村党建概况·····39
在礼教育发展及教师队伍·····41
教改新篇·····44
捐资建校碑文碑序·····45
莘莘学子 祖国栋梁·····46
行医济世救众生·····51
白衣天使 杏林妙手·····53
人民公仆 行业精英·····56
青春献军旅 功德载千·····62
蓬勃的在礼村办企业·····64
寿星篇·····66
人物篇······67
在礼村革命烈士·····67
在礼村地下党·····67
民主人士·····68
纪念马腾蛟遇难一百周年·····69
村干部·····70
在礼名人录·····73
行政干部·····73
当代名医·····76
公益楷模·····79
乡贤达士·····81
凡人善举·····83
孝老爱亲·····87
忆爷爷·····88
梅花香自苦寒来·····89
民间艺人·····90
能工巧匠·····92
3、村之魂·····94
在礼村名的来历及演变·····95
为在礼村正名·····96
为在礼村正名请示报告·····97
村之魂·····99
树魂·····103
4、在礼姓氏追远·····104
在礼村家族姓氏概况·····105
千古冤魂花用吉·····106
文韬武略锁阁老·····109
进士门第·····113
祖传世医、功同良相·····120
李门人才辈出·····122
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124
义举感天地 美德传古今·····125
在礼五王·····126
耕读传家故县陈氏·····127
贺家大院兴衰记·····130
5、文化在礼·····132
古迹寻踪·····133
无极洞神灵之神话故事·····140
佛教概说·····164
诸圣语录·····166
佛门新秀王跃军·····167
6、传说·····168
花御史的传说·····169
锁阁老的传说·····169
无极洞的传说·····170
观音送子的传说·····171
土龙的传说·····171
祭祀圪塔的传说·····172
奶奶庙的传说·····173
故县莲花寨的传说·····173
猕猴桃·····174
瞧夏的来历·····175
故县古槐树·····175
挪挪寺的传说·····176
石婆的传说·····176
7、附录·····178
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179
永宁志序·····180
大观亭记·····182
大观胜概·····184
锁氏古冢·····185
在礼古宅·····187
历史的见证·····191
诗词二首·····193
故县水库杂感·····193
在礼武圣庙碑文·····194
陈明章书画作品选·····195
编后语·····198
编者简介·····199

石婆的传说
农历三月十八,洛宁县老城东关有一个盛大的石婆庙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香客络绎不绝到石婆庙敬拜石婆。
石婆何许人也,这里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对中年石姓夫妇,住在凤翼山上的一个窑洞里,侍奉着年逾古稀的老爹。可好景不长,一天丈夫上山打柴,不幸坠崖身亡,只剩下石婆陪伴公爹苦度时光。虽说光景还能勉强过下去,但一块心病却压得石婆喘不过气来,这就是石婆无子,石门香火后继无人。
一天,石婆无意中发现公爹撒尿将一堆草木灰冲了一个坑,认为石门传后还有希望,就委婉劝说公爹续弦,为石门传宗接代。公爹起初不允,但经不住石婆的苦苦劝说,就勉强同意了。石婆就张罗着为公爹续娶了一房年轻的媳妇。兴许是石婆的善心感动了上苍,第二年,其公爹喜得一个如意小儿郎,从此一家人有了欢声笑语。石婆的小弟弟三岁时,石婆给其公爹续娶的媳妇又因病去世,上养公爹下抚小弟的重担又落在了石婆身上。石婆念及石门香火后继有人,就尽心赡养公爹抚育小弟。随后,小弟科举高中,娶妻生子,儿孙满堂,家道兴盛。后人为怀念孝老爱亲的石婆,就在她居住的窑洞里为她塑像供奉,洞前立一石碑,上书“偕乐洞”。后来又在洞前建一小庙,称石婆庙。
明朝嘉靖年间,永宁(洛宁)县令李良翰在石婆庙前修建“大观亭”,永宁县在礼村时任山西猗氏县知县的锁钥是李良翰的好友,为此亭的碑石写了碑文,名曰:《大观亭记》。文中记述:“亭后依庙,庙后凿曰:‘偕乐洞’”。正是:三月十八彩旗展,石婆精神人称赞。孝老爱亲成佳话,和谐安乐万世传。

挪挪寺的传说
余庄村西头有一座寺庙叫挪挪寺。相传朱元璋曾经在该寺内当过和尚。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十七岁时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后来,他给一个财主家放牛。一天,牛被老虎吃了,他把牛尾巴塞进石缝里,回去对东家说:“牛钻进石缝里出不来”。东家不信,到石缝跟前拉住牛尾巴使劲往外捞。山神爷为救朱元璋,学了三声牛叫。东家信以为真,只好不了了之。朱元璋虽说免去了一顿打,但还是被东家赶出了门。他只好靠讨饭过日子,后来流落到了永宁。朱元璋路过余庄村时,被村西头寺院的主持收留下来当了和尚。朱元璋平时不多说话,但很听主持的话,也很勤快。因此,主持非常喜欢他,教他学了一身武功。
一天,主持要到王范化缘,他临出门时,交代朱元璋要把寺院的院子和大殿打扫干净。主持走后,朱元璋先打扫了院子,然后去打扫大殿。大殿里有佛祖塑像和十二罗汉塑像,打扫起来非常不方便。朱元璋对十二罗汉像说:“你们先出去吧”。十二罗汉听了,都慢慢挪出去在院子里排了一行。朱元璋刚打扫完大殿,还没有叫罗汉们回去,主持就回来了。他刚进寺庙门就看见了在院子里站着的十二罗汉像,便问朱元璋怎么把罗汉像都搬出来了,朱元璋说:“我说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到院子里去了”。主持不信,说:“你能叫他们出来,能不能再叫他们回去?”朱元璋也不知道行不行,心想试试吧,便对十二罗汉像说:“你们都回去,原照本位站好”。那十二罗汉像一听,都慢慢挪回到大殿里自己原来的位置上。主持一看,惊呆了,他知道朱元璋不是一般人,从此对朱元璋倍加呵护,并把寺名改为“挪挪寺”。好多年过去了,朱元璋当了皇帝。他不想提起自己在挪挪寺中当和尚的事情,就下旨把“挪挪寺”改为了“那罗寺”。
奶奶庙的传说
洛宁余庄村西边有座奶奶庙,原来叫麻婆庙,里面供奉的是麻婆。在人们的心目中,麻婆是一位为民除害,救苦救难的菩萨。
相传,很早以前,豫东有个姓麻的老汉带着老婆和一条巨蟒来到余庄村卖艺。那条蟒是他们几年前在野外捡到的,当时还是一条很小的蛇,而且受了伤。老两口看它可怜,就带回家养了起来,给它取名小青。后来,小青一天天长大了,很乖。老两口无儿无女,把小青当儿子一样看待,去哪儿就把它带到哪儿。他们来到余庄地界时,老两口发现附近有山有水有沟,野生动物很多,很适宜小青生活。他们对小青说:“我俩年纪大了,带着你不方便,不如放你在这里生活吧”。小青不忍离去,老两口又嘱咐它千万不可伤人。小青点点头,慢慢向村南去了。老两口依依不舍地向西而去。
过了十几年,麻老汉染病去世。麻婆带着老伴儿的牌位返归故里。路过余庄时,有人劝她不可独自前行,说前面有一条大蟒蛇,已经吃了好几个人。麻婆听了,心中怀疑那条蟒蛇就是小青。遂不听人们劝告,独自往前走去。行至余庄村东南一片竹林边,突然风声骤起,竹梢晃动,一条大蟒迎面扑来。麻婆忙喊:“小青!”那蟒蛇听到主人的声音吃了一惊,连忙来到麻婆脚下,摇头摆尾,以示亲昵。麻婆知道小青野性难改,自己又制服不了它,弄不好不但会伤及自己,还会继续危害百姓。于是,她心生一计,对小青说:“今天晚上,我要办一件要紧的事,明天我带你回老家。”小青点了点头。麻婆说:“今晚我住在那罗寺,明天听到我叫你,你就去那里。”小青又点了点头,然后回到了竹林里。
麻婆回到余庄买来几把尖刀,刀尖朝上埋在了通往寺院的路上。第二天早上,麻婆大声呼唤小青的名字,小青急急忙忙前往那罗寺,结果被尖刀划破肚皮而死。
麻婆杀死蟒蛇,为民除了一大害。附近百姓挽留她住了几天,送她回家安葬老伴儿。后来,人们就在那罗寺内为她建造生祠,取名“麻婆庙”,四季供奉祭祀。又过了一些年,人们以为叫“麻婆庙”对恩人不够恭敬,便把庙名改成了奶奶庙。人们还把蟒蛇藏身之地取名“蟒院”,后来叫成“麻院”,再后来改成了“马院”;把蟒蛇吸人的地方叫“吸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溪村”。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