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品书文,点亮心灯
文/吕春野
前几日又采购了一批书籍,数量可观,有数十本之多,涉及经济、历史、公文、诗歌等等,妻子对此举颇多不解,寻问根由。我竟一时不知所对,只得含糊其辞随便应付了事。只是,私下里也不住追问自己,也想寻个答案出来。细想这几年来,少则几天,多则一月,便要购买几本,日积月累之下,书架上满满当当,书桌上层层叠叠,行当里外都有,读之为何,还真不曾深入思量过,只觉着该多些书。
最初迷上读书,是初中阶段,读书引领我走上写作之路,当一篇篇文稿刊出于各类报纸时,对于读“闲”书更加痴狂,以至于学业有所贻误,好在家长开通,老父收藏的书籍也并不锁起,只叮嘱几句,并不过多干涉。随着学业负担加重,以至于读“闲”书这爱好,便慢慢割舍了,自高中至参加工作竟抛之于九霄,再也提不起兴趣来,甚至提到读书事宜竟打心眼里觉着煎熬、觉着乏味。
毕业后,几经波折,正如家人所期望的那样,最终走上了教育这条路,一门三代都是教师,我也算继承了光荣传统。而我实在忐忑,所学专业与教育教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正式入职后,有朋友听闻我的工作后,纷纷调侃,“你怕是要误人子弟了!”结果十年下来,竟也有模有样,虽无有建树,但也不曾亏欠了学生,愧对了良心。
现在想来,前几年教书能蒙混过关,偏巧是初中读“闲”书的助宜,那时读书,口味驳杂,凡于学业无关,拿来便啃,啃得动的多啃,啃不动也要通读一遍,打了点文学知识的底子,后来念了法律,思路条理得到训练,两加两凑,就凑出个语文老师来。
近几年,教务系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教师队伍专业化趋势明显,作为学校里的“老人手”,合该有个“老人手”的样子。可说真心话,科班出身的大学生,知识储备量的庞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是我拍马也赶不上的,只能望尘莫及。能拿得出手的只剩一点儿可怜的“经验”罢了。私下里,总悔恨不该当初不努力,现如今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也不该没有金刚钻,还要揽个瓷器活儿!
苦恼也好,悔恨也罢,事实就是如此,该寻个法儿改变改变。虽总是这样想着,奈何自幼偏偏是个懒散的性情,竟追随半生,不离不弃,以至于想归想,悔归悔,就是没有付诸行动。说到性情,自身还有一个毛病也可谓是根深蒂固,偏执倔强,记得为此老父曾斥责:“本事不大,脾气不小,难成大器。”
杂七杂八,这么胡乱思量着,四五年光阴就被发付过了。
两三年前,家中颇多变故周折,深感责任重大,两肩沉重。那时常推想将来,以一己微末之力,难以担当大事、难以改变现状,每每冷汗淋漓,两股战战!自那时起,懒散之病竟不治而愈,凡事不止一味空想,而是付之于行动,行动起来依然偏执倔强,所遇动念便行,行则求会,不会求学,会后求通,通后求精。家中诸事渐归平顺后,这习惯却也未曾更改。平日里工作,为能博得“老人手”的体面,就重又捡起读书事宜。沉下心,潜下意,戒除险躁淫慢,购置相关书籍,发狠读将起来。
这两年,夜夜苦读,往往至凌晨一两点而不自知,白天里读至饭菜冰冷,妻子再四催迫方肯罢读。粗略点算,两年里所读书籍几近百本,虽是记忆力大不如前,所读大都未能熟记,甚至部分止于浅尝,但即便如此,收获依然蔚为可观。于教学而言,知识储备量有所提高,知识面也相对宽泛,教学能力多少有些成长;于生活而言,处事为人渐而沉稳,言语行止渐而中正,生活能力些微有些增进;于自性本心而言,能沉潜下心境,耐受住寂寞,修养功夫约略有些进步……
回顾过往,感受良多,空叹息青春岁月覆水难收,没能把握良时博一个辉煌未来,所幸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近不惑之年,翻然醒豁,虚度光阴,愧对七尺身躯。与其怨悔过去、命运不公,与其夙夜忧叹、空想未来,与其虚耗光阴、得过且过……不如把握当下,吃点小苦、做些实事,最不济也读几本书,学几样本领。即便一生清贫,却也可心安理得做个精神富裕的人。

作者简介
吕春野,笔名冬末、里予、审心斋主人。惠川文学社社长、著名网络平台【指归自性】【惠川风】【紫云精舍】【纵观点】创办者。白银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中国学会会员、中国文化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