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属于国学范畴与算命无关。自古到近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是一本深奥的著作,没有很好的领会其概念,导致很多人对易学产生很大的误解。作为一个易学爱好者我认为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首先,如果要了解易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一部成书于西周时期的占卜典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算卦用书。其中“易”有变化的意思,“经”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典籍。汉朝时候独尊儒术,人们把儒学中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经。《易》同时也叫《周易》、《易经》,或者也可以叫《伏羲易》(但是学术界也有争议,认为三种《易》不同),但我认为是三种易不仅不同,因为其时期不同叫法也不一定同。(古代的)专家认为《易经》有三种:1.神农时代的《连山易》2.黄帝时代的《归藏易》3.西周的《周易》,并且他们还认为三种《易》并不同,而只有3.《周易》没有失传。

关于《易经》成书说法就更多。这本书包涵很多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成书的,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是通过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洗礼,以及不断的摸索实践才形成的一套系统的易学体系。古书里的说法一般都是把功劳直接算在某个特定人物的身上(因为权威的几个版本是这样记载的,古人真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有人认为是伏羲画卦找到规律方法(伏羲是哪个我就不多说了),也有人直接说就是他创作的《伏羲易》。还有就是黄河里面出来了个大乌龟(也有说是龙马,我觉得是赑屃,别骂我),背上刻的有图案,伏羲观察大乌龟因此画出先天八卦,后面讲(《汉书·五行志》刘歆曰:“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则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那么就先有的《河图》《洛书》才凭借这两样才作的《易》。太史公也说“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周文王被困在羑里这个地方,却志气不减,慢慢推算《周易》,这也说明,周文王和《周易》有关系。
当然《易》在后世还有很多概括与补充,使易学体系更加完善。
那么我们肯定要说说《易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经》不仅有经,还有传。《易传》是一部战国以来系统解释《周易》经文的论文集。它们分别是《彖传》的上下篇、《象传》的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的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还有一个《杂卦传》,总共七种十篇。这十篇著作又被称为“十翼”。“翼”,是“羽翼”,为辅佐之意,表示他们是解释《周易》经文的,其意义与相对经而言的“传”相同。《易传》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且写它的时期也不一。
当然大家都说《易传》都是孔老夫子写的,他亲手所作。西汉的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里面写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孔子看《易》啊,多次把竹简上的绳子都摸断了,也说过孔子为《易》作《传》,司马太史公还说“(孔子)正《易传》,继《春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但是这个全是孔子所作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专家否定了,连马王堆的帛书和现在《易传》都不一样,所以不全是孔子作的。而且《易传》不是全部都在阐释孔子思想,它的精髓是阴阳变易法则,而阴阳变易是道家和阴阳家的观念,所以大家自己联想。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易》在孔子之后,其价值不仅仅只是算卦占卜。孔子晚年赞美《易》之后,其价值发生质的变化,其使用价值更为广泛。还涉及了多门学科。
关于《易经》六十四卦本身。
它是古代的人的占卜的结果和话语。君王遇到事情通过专门卜筮的官员,对国家或者君王遇到的麻烦进行占卜。占卜过程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烧龟壳,直到烧出裂缝花纹,来看事情的吉凶,据说龟的年龄越大,占卜的准确性越高。这种行为导致当时大乌龟数量少,价钱贵,并出现千金求龟的现象。还有一种占卜方法更为古老,蓍草算法,蓍草是一种植物,把根这种草先抽一根,随手分成两份,分几次除以一个数再看余数的占卜方法(这种方法太牛了)。所得的占卜结果写下来,记录下来,多年规律结成六十四卦。
我还是讲讲《易传》内容。
1.《彖传》是现在版本《易传》七种中的其中的第一种,上下两篇,《彖传》是解释卦辞的文字。《易经》六十四卦,那么《彖传》也就有六十四条,每条对应一卦。本来《彖传》不分上下篇的,因为汉石经本的《彖传》分上下,所以后来就分了。
2.《象传》是现在版本《易传》七种中的第二种,也要分上下两篇。《象传》则是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爻象的。它的上下篇分别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大象传》一共六十四条,分别解释《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义。《小象传》有三百八十六条,分别解释三百八十六条爻辞和用辞。
3.《文言传》是现在版本《易经》七篇中的又一篇,又称为《文言》。“文言”,即“文饰乾·坤两卦之言。”因为乾·坤两卦是整个《易经》中最主要的两篇,也是重要的两篇,所以专门给这两个个卦加文饰和解说,为其他的六十二卦之首{“为首”不是说这两卦在前面,而是最厉害的两卦)。
4.《系辞传》也叫《系》,也叫《系辞》。是现在版本《易经》七种中的第四种,也分为上下两篇。每篇又分为十二章,它在汉石经本中,在《文言传》的前面,又在《彖传》·《象传》的后面。但是“系辞”有两种不同的涵义,第一种是指系卦爻辞于卦爻象之下,第二种是说总论所系之卦爻辞的大义。它主要说的是《易经》中的占卜大义,也对重要的观念和爻辞做重点解释,就像《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中的有些重点例题的讲解彩印小字。 这个也是我们要看懂《易经》的重点。
5.《说卦传》也叫《说卦》,是现在版本中的第五种。它分为十一章。前六章解说八卦的性质和功能,主要说八卦的取象特点。主要论占筮的原则和体例·阐发《周易》的易理方面,都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6.《序卦》又称为《序卦传》,是现在版本的第六种。《序卦》是一篇分析《易经》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了这些卦前后相承意义的专论。
7.《杂卦》又称为《杂卦传》,是现在版本的第七种。《杂卦》论述了《周易》的卦序和卦义,但又和《序卦》相像而各有千秋。《杂卦》在《卦传》中算是最短的。
以上都是说《卦传》的结构和内容,主打还是《易》里的六十四卦,就像六十四卦就像出的一道道题,《卦传》就是解析过程和答。那么六十四卦是什么呢?
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是由两个八卦组成的。《易经》的卦象有两种,一为八卦,一为六十四卦。怎么来的众口不一,有的人说是伏羲观象立卦。说他夜观天象,观山峦沟壑,观鸟兽虫鱼得来的。有的人说是从文字演化得来,打不出图来具体就不谈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画卦说,从卦象上来看,八卦是由——和—两个符号组成,具体打不出图不谈。然而八卦分别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具体画像看梁师父的伞,每个卦都代表很多的东西,数理不谈,感兴趣自己百度,这里不讲。
研究易学从古自今也有很多派别。春秋战国上面也已经说了,汉代又是易学重要的阶段,从这儿开始易学就比较系统了。田何是汉代易学源头(当时是唯一一派),他又传给王孙·服生,然后又传给杨何。丁宽传田王孙,又传给孟喜·梁丘贺,传传传又传给京房,流派就慢慢变多,又传了好几派,象数派也在里面。东汉又有一批学者:淮南王刘安·扬雄·刘向·刘歆等等。魏晋老庄流行,出了玄学派王弼。大家又搞纳甲阴阳,出了义理派。后来韩康伯又成了玄学派代表,大家又把《周易》、《道德经》、《南华经》并为三玄(我还是愿意称《老子》、《庄子》),这时候大家吵起来了,不停地辩论易学观点。唐代时期孔颖达编《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正解》。宋朝时期,光北宋解易的就六十多家,王安石·周敦颐等等。南宋主要三家最拽,邵·程·张三家。其实朱熹也还行。元朝继宋发展,只是把朱熹的当标准答案。清朝因为历史原因反而倒退了,没怎么发展,已经走偏了。
然而我们现在谈论的《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它涉及了多个领域,多门学科。《易经》涉及到科学、数学、建筑学、物理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化学(个人觉得其思想和有机推断太像了)、逻辑学、哲学、修行学、占卜学等。《易经》的思想在人文学科上也有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比如历史、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易经》里面都有提及到一些伦理道德,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大象传》,“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周易·坤卦·彖传》这句话我换个说法大家就能理解了:失之桑隅,收之东隅。还有“初六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周易·谦卦·爻辞》等等。除了我说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阐释人生哲理,醍醐灌顶的语句。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看《周易》。大家要想学好易学,记住我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三不要”:不要走捷径,不要走旁门左道,不要光说不看。大家在学习易学知识的同时要摆正自己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时刻记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经典道理,我们学习《易经》要汲取其长处,摈弃其糟粕。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厉害的书和知识也有它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易学,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地看待事物。切记不能一捧捧多高,一摔摔多重。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习易学最终目的是完善自己,让自己看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