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县志》载:“石神庙《续通志》在洛宁县城东北二里。按庙壁有宋庆历八年重修石刻,称石父庙。”明景泰三年、嘉靖十八年继修,乾隆四十七年重修。旧有大观亭,知县丁光剑新建吟风亭于庙左,为觞咏之所。

石神庙在县城东北二里凤翼之巅,也称石父庙。何时建庙,已无从稽考。但从庙壁石刻上看,有宋庆历八年(1048年)南阳张忱之重修碑记,算来已有950余年。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进行了继修,并改名石婆庙。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又进行了重修。每次修葺都使庙宇焕然一新,神像大放异彩。


石婆庙的改名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明嘉靖年间,山东历城举人李良翰,字德卿,号小黄山,知永宁知县,在任12年。他不畏强权,不睸上压,处事公道,事事以实而办,受到永宁人的颂扬和拥护。只是结婚多年无有子嗣,即在庙内建大观亭,并重粧诸神金身,这年三月十八日带上夫人来到石婆庙拜香暗祈,如年内有子嗣即在庙内建“大观亭”并重粧诸神金身。谁知於第二年二月夫人生一白胖小子。知县李良翰就在凤翼之巅,石婆庙建大观亭,亭外建台,台外建涌翠坊,庙后凿“偕乐洞”,并以石砌亭,石料砌台阶至坡下到庙门。用俸银重新重修大殿,重装庙内诸神金身,亭内树五尺大碑,书“大观亭”。知县李良翰这次行动,即兑现了所许祈愿,又使石婆庙香火旺盛,佛光普照。脉照文武地利,气胜隐显天时,亭作大观人和,即是还愿,也是增景,一举而三善。于嘉靖六年(1527年),大观亭成了石婆庙又一景致,知县李良翰后升迁芜州知府,石婆庙大观亭美景永留永宁凤翼山巅。


凤翼山石婆庙,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进行重修。这次重修是官修,知县丁光剑组织进行了大修。因原庙有大观亭,他在庙西建了吟风亭台楼阁,把酒吟风,仰天弄月,扬眉四顾,气象万千。为文人雅士觞咏唱和之所,丁光剑在永宁任知县十二年,修渠、修路、修城都留下了好名声,史载千古。



石婆庙名字改了三次,屡毁屡建,为求其宗嗣者,继宗颇多,效应甚隆。顶礼膜拜者,见于暇迩。但到民国末年,人心突炭,石婆庙逐渐荒废圯塌,销声匿迹。为恢复古庙原来面貌,宏扬佛教风彩。一九八七年各地信士捐款兑物出工,重新修建石婆庙大殿,使古庙香火再起。当今平安盛世,社会和谐,全国人心向善,国家富强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盛世景像。每年三月十八日为庙会,大戏两台,娱乐三天。今又增加书壁胜地,于庙内外,超前迈后,展瞻新容。来到石婆庙,如入碑廓洞天,佛道仙境。


(附大观亭碑文)
碑文:大观亭
大观亭乃明嘉靖十八年六月知县李良翰所建大观胜概是我县八景之一亭外有台台外建坊亭后有庙庙后凿洞登亭远眺东望金顶晓日署雨听龙头夜雨南临洛浦晴舟北依峣崤巅仙迹把酒吟风顿感心旷神怡昔日骚人墨客来此游乐者枚不胜数明末王铎曾题“大观亭”三字之后其孙王鹤亦来此宦游留诗一首天时地利人和集三善于亭故曰“大观”几经兴废今又修复旧貌新颜以供游览。
石婆庙,位于城东北凤翼之巅史传有北宋庆历八年南阳张忱之重修碑记朔源当逾千年历代修葺不计其数求其宗嗣者颇多效应顶礼膜拜者见于遐尔至民国末年风雨侵蚀殿宇倾废有五十八年之销声匿迹一九八七年在近庙之土洞见施设香火而渐趋于众村人梁珍张存福等遂约善男信女集资兑物出工于石婆庙原址建殿三楹于是香烟再起祈者络绎不绝三月十八日为其庙会社火连营贾商如云妇孺 耄耋松原缘路朝拜满目盛情去岁新建山门院墙峥嵘焕彩今春更筑大观之亭后佛书地更展新容超前迈后之举当懒于主办梁张梅等更好王氏诸老出谋献策村邑等望人之推波助澜始成佳境游人信场忘其本源矣。《耕夫颜孝宗书》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